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富士康攪動加薪潮 中國遭遇經濟轉型之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0 23:36:21  


 
二、中國步入加薪時代 代工模式之殤

1、加薪吞噬利潤 富士康恐將白幹十六年?

  有人替富士康粗略地算了一筆賬:公司深圳各廠區的工人大約45萬人,如果一線員工的底薪從900元升至2000元,意味著富士康每月將新增50億元的人力成本——如果其他廠區的薪資上調比例相同,那麼公司勢必將繼續新增開支。有外資機構分析師表示,富士康每年或將損失大約1/3的淨利潤。按照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一位老師的推算,富士康需要16年半的時間才能賺夠為這次加薪付出的金額。於是,眼下更多的問號拋向了富士康本身:大幅加薪之後,如何消化劇增的成本?(北京《證券市場周刊》)

  要知道,富士康向來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精益化生產”方式聞名,加薪之後,這艘“全球代工業航母”過去的核心競爭力很可能消失殆盡。除此之外,薪酬具有剛性的特點,“一旦經濟環境有所惡化後再想回落,勢必困難重重。”正略鈞策資深顧問曹宇指出。(廣東《21世紀經濟報道》)

  針對富士康薪資連續兩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解釋,以前鴻海在擬定薪資結構上,走的是跟隨者(follower)路線,多半依據市場平均薪資再做微調,但第5跳後,我重新思考,發現90年代的員工要的是更有尊嚴、更有希望的工作,在想通這件事後,鴻海決定由從前的“跟隨者”轉型成為“破壞性的創新者”,以後的薪水水平希望可以與國際級的企業比美,讓鴻海真正成為一個“願意付得起高工資的領航者”。(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


2、轉移並非善策 代工模式行至十字路口

  種種數據顯示,中國的“低廉工資時代”已經告終。在越南,從事最簡單工作的越南勞動者,在2008年的最低工資標準為:胡志明市和河內市大約合500元人民幣/月;其他地區約合450元或400元人民幣/月。印度的最低工資比越南稍高,而孟加拉的最低工資則比越南要低很多。在此輪加薪之後,中國的最低工資已超過了周邊的很多國家,較有競爭力的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其最低工資都比中國低。(北京鳳凰網)

  富士康連十二跳事件,凸顯了過去二十年來郭台銘自創最成功的代工模式已遇到瓶頸,顯示台灣電子業以中國大陸為低價勞力優勢的代工及加工形態的產業,已面臨嚴厲挑戰。從目前來看,郭台銘緩解壓力的初步藥方是“產業轉移”——據悉,過去18個月,集團一直在將工廠往低成本地區轉移。目前,富士康在大陸擁有10多座生產基地。除了中國內陸,富士康已將部分工廠遷至印度。(北京中國網)

  儘管如此,產業轉移的效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體現,需要一段時間來緩衝。在正略鈞策合夥人洪軍看來,作為全球電子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富士康的產業轉移直接牽動著上下游,目前中國身兼“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的雙重角色,富士康為了保證其響應能力和降低物流成本,必然要考慮到其產業布局和上下游的互動——換言之,產業鏈的集群效應會制約富士康到另外一個地區重新開始。

  畢竟,產業轉移往往涉及一個產業鏈集群的重建,其中配套工廠的缺失、物流成本的高企都會導致成本的增加。這些都是講究“群聚布局”的代工企業需要仔細考量的因素。(廣東南方報業網)


3、代工受盡壓榨 富士康生意經亟待改變

  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作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代工之王”。作為鴻海集團客戶之一的美國蘋果公司,一部ipad最低售價499美元,但蘋果為中國組裝所買單的費用,僅為每台11.2美元。也因此,富士康的員工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他們生產著世界上最賺錢的產品,卻拿到世界上幾乎最低的工資。(上海文廣傳媒網)

  這種將“多銷”與“薄利”發揮到極致的生產方式與時代潮流的抵觸會越來越明顯,企業轉型的壓力將增大。而富士康一個月以來平息跳樓風波的種種舉措表明,即使國際金融危機曾經令大批代工企業利潤一降再降、慘淡經營甚至關門歇業,卻沒有引起代工企業對自身模式的深度反省。(北京《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雜誌)

  鴻海的壯大歷程可謂最大化發揮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即充分發掘低廉的勞動力以參與國際分工。代工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按照客戶的要求加工產品,但自己並不需要有品牌,也不需要到市場上做推廣、營銷。這種模式很簡單、也很聚焦,企業只要做好一件事就OK了,那就是通過必要的管理,用最低的成本生產出符合客戶質量要求的產品。因此,有人形容,富士康要求“產品要好,生產產品的時間要短,成本要便宜”,在這三重標準下,富士康就成了一個“壓力鍋”,許多矛盾便因此產生。(北京和訊網)

  “富士康永遠不做自己的品牌。”這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語錄”。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這說明富士康的戰略是只做代工,不做品牌;而另一方面,則是富士康對所有客戶的承諾,富士康掌握了這些世界級客戶的秘密,但是它不會去做自己的產品,不會成為客戶的對手。”(上海《三聯生活周刊》)

  郭台銘曾自我剖析富士康高速成長的奧秘,在於“一流客戶、二流設備、三流管理、四流人才”。一流客戶指的是蘋果、諾基亞、HP、戴爾;但是四流人才的大陸勞工,已不再是可隨意搾取的工人,未來這個順位必須修正,郭台銘必須用第一流人才去開拓下一個三十年的江山。放眼富士康未來的出路,有人說鴻海應走向品牌,但是品牌與代工向來無法並存,況且,郭台銘一向沒有品牌的思維,難度很高。(天津《今周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