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富士康攪動加薪潮 中國遭遇經濟轉型之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0 23:36:21  


 
四、世界工廠不再廉價 發展已至拐點

1、世界工廠受困 中國製造面臨嚴重危機

  可以這樣說,富士康事件代表珠三角廉價勞工已邁向終結時代,也是全中國作為世界工廠角色的一個終結。“世界工廠”是對19世紀英國的贊譽,但對於21世紀的中國,“世界工廠”並不是個褒義詞。19世紀是工業大生產時代,具有最強工業生產能力的國家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所以當年的“世界工廠”也是“日不落帝國”。然而在21世紀,世界經濟已經不再是工業為王的時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名號只是“代工廠”的另一種說法,是低附加值的代名詞,而絕非強國的標誌。(上海解放網)

  在“中國製造”的發展歷史上,富士康跳樓事件、本田罷工事件將是一道分水嶺。近期,福建、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紛紛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漲幅皆在10%以上,一些省份甚至超過20%。國內11個已宣布上調最低工資的省份,平均漲幅為17%。一直引以自豪的中國製造業將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北京《證券市場周刊》)

  而過度依賴低廉勞動力的富士康正是整個中國製造業的縮影:沒資金、沒技術、沒品牌,只能貼牌生產。儘管衣食住行隨處可見“made in china”,卻都是“國外知名品牌”(中國商務部的報告表明,目前國際市場上中國名牌產品所占比例不到3%),中國只落得一個“世界工廠”(更準確的評價應是“加工廠”、“生產車間”)的名聲。中國製造業規模龐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統計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製造業在全球製造業總值中所占比例已達15.6%,僅次於美國),但不掙錢,或者是幹多掙少,動輒掉入“8億件襯衫換一架空客A380”的市場交換,拼盡力氣耗盡資源去賺那利潤中的1美分,卻被“國外知名品牌”輕輕鬆鬆拿走其餘99美分,無奈感嘆“人家吃肉,我們啃骨;人家吃米,我們吃糠”。(美國《僑報》)


2、破除廉價魔咒 “中國製造”要成“中國創造”

  眾所周知,對一家現代企業而言,一般擁有六個環節:第一是產品設計,第二是原料採購(供應鏈),第三是生產環節(品質或質量),第四是顧客確認(專業化),第五是品牌建設,第六是終端渠道。對於一個產業而言,也是如此。放眼當今世界貿易,美國人在賣專利,歐洲人在賣技術,而中國人停留在價值最低、也最沒有效益的生產環節,只能賣產品。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均缺乏,只有大量廉價勞動力,採用勞動密集型生產、貼牌加工、三來一補等形式搶占市場,尚情有可原——中國正因此用30年完成了別國需要100年、2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但長居世界產業鏈的底端,完全依附於客戶,靠訂單生存,中國企業只會喪失競爭力和話語權,除了辛辛苦苦為他人作嫁衣,使中國工人的就業受制於訂單的多少,更導致“中國製造”屢屢成為貿易糾紛的替罪羊。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低價格的生產要素環境隨時產生新角色,“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缺乏核心競爭力,根本不是一勞永逸的“殺手鐧”,不具可續性。而且,隨著“中國製造”越廣泛進入外部市場,此種風險越大——如今連效仿中國發展模式的盟友也開始抱怨人民幣,就是警示。(香港中評網)

  中國製造業的出路在哪?如何超越“我有人也有”的以低廉勞動力為主的低成本優勢,占據“我有人無”的優勢,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高層早已指出,要從“中國製造”轉為“中國創造”,並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從製造到創造,僅一字之差,卻代表著從產業鏈的低端向高端邁進,意味著中國企業要擺脫按客戶訂單按時保質保量生產的被動性,圍繞品牌研發和營銷等高增值環節發揮主動性;意味著要告別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時代,轉向依靠人力資本投資和技術進步。如此,企業才能擁有核心技術,才能具有活力和戰鬥力,贏得廣泛市場,並提升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形象。(廣東大洋網)


3、政府還利企業 利益分配格局期待大變

  遍布世界的“中國製造”帶來中國經濟的起飛,然而,成就“中國製造”的最大功臣,是那些成千上萬拿著低廉工資、從事著超人工作的工人們。中國已經到了告別這個時代的時候了。中國經濟告別廉價勞動時代並不可怕,怕的是政府不能著眼長遠利益,只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美國《世界日報》)

  那麼,提高工人薪酬會不會降低企業利潤空間,趕走投資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此前大陸的企業雖可以向工人支付較低的薪酬,但其管理成本(包括各種接待開銷等),以及向政府有關方面支付的稅外“費”卻不低。政府在要求企業加薪的同時,必須將企業的各種“費”降下來,向企業“讓利”。(香港中評網)

  中國當前利益格局不平衡,不僅是勞資雙方的事,更牽涉勞資政三方。在利益分配中,政府應該把自己的那一塊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政府拿得少一點,勞動者和企業就可以分得多一點。簡言之,就是“化稅為薪”,這是讓利於民的路徑之一。(海南《新世紀周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