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沒有“扶不扶”只有“服不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25 11:29:52


“彭宇案”重創世道人心(漫畫)
  9月8日起,淮南女大學生扶老人事件歷經一波三折。9月21日,記者從淮南警方獲悉,經警方多方調查取證,認定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學生騎車經過老人時相互有接觸,女大學生承擔主要責任,老人承擔次要責任。(9月22日《新京報》)

  “扶不扶”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所謂扶人的道德風險,事實上已經給老人打上“污名化”的烙印,從而逐步固化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且不說,這世上終究還是好人多,惡意訛人的只是少數。單純具體到每一個個案,事情的真相只有一個,在弄清事實之前,每種可能都是同等概率地存在。更多的時候,可能是雙方基於自身角度,權益的主張,都是值得尊重的。尤其是扶與被扶之間確有相互接觸,卻又難以辨別的情況下,更容易形成爭議,這個時候各方的主張并不能簡單地判定訛或者被訛,抑或是推卸責任。

  個案即是如此,女大學生騎車經過老人,與老人的摔倒有沒有因果聯系,才是問題的關鍵。對此,任何圍觀者都不宜輕易聽信其中一方的一面之詞。遺憾的是,在衆聲嘈雜的年代,理性的邏輯越來越容易被道德的喧囂所淹沒。

  事實上面對爭議,最公正與權威的莫過於第三方的調查與裁決,這便是司法的意義與價值所在。除此之外,任何人沒有權利對任何的爭議作出“判決”乃至苛以道義的審判。從這個意義來說,“扶不扶”也是司法命題,面對扶與被扶糾葛,司法能不能及時介入、認真調查,澄清真相,廓清是非,乃至懲惡揚善?只有完善的司法,才能解決公民面對可能爭議的後顧之憂。諸如,扶人可能被訛,自有警察做主,糾結與猶豫自然會少了很多。

  當然,當前的司法還面臨著公民信仰與社會信任的問題,從而衍生出“服不服”的命題。比如,南京“寶馬撞車案”,警方有關肇事者存在精神疾病的鑒定,便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方面,法律的冰冷與社會的情感之間,并不必然重叠;另一方面,在程序正義與社會期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別。這些,都需要司法建設與社會的法治理性一起成長與進步。具體到個案,當地警方將這起扶人事件,調查定性為交通事故,得出并不是善與惡非此即彼的結論,如此“反轉”或許有人認為是“和稀泥”。

  事實上,司法依據是事實與法規,與簡單的道德褒貶并不相同。“服不服”的前提,是相不相信法律,尊不尊重司法。很顯然,個案反轉,“服不服”對於當事者和社會都是一次考驗。沒有“扶不扶”,只有“服不服”,若有道德開路,法律護航,何須扶前自拍證清白?(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木須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