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學習類APP不應全交給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7-11-16 23:55:06


  據《在綫教育行業市場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在綫教育用戶規模為9001.4萬人,未來幾年還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9年預計將達到1.6億人。其中,中小學生占據了“半壁江山”。這意味著今明兩年逐步將有超過8000萬的中小學生下載使用這些學習類App。由此可見,無論App中出現“垃圾”的比例有多低,概率有多小,乘以8000萬都將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其危害程度更不可低估。

  原本針對中小學生學習提供幫助服務的App,何以“混入”了某些“兒童不宜”?如果將其完全歸咎於軟件的“自動抓取”,顯然難以說服,想來也不可能是軟件設計營銷商的無心之錯。在筆者看來,很大程度上或是軟件設計營銷的有意為之。其一,在軟件中嵌入某些游戲或是某些帶有暗示的“小黃文”“內涵圖”,嚴格意義上是在打擦邊球,在學生學習軟件與成人類游戲軟件尚無明確劃定標准,乃至并無法規嚴格限制的情況下,難免不讓某些無良商家有了可乘之機。

  其二,既然學習類App中并不拒絕嵌入小游戲,一些健康益智類游戲還可以對中小學生學習提供思維幫助,商家在開發某些游戲軟件時,最擅長采用的套路莫過於打涉黃涉賭的法律擦邊球。從“某某幫”和“某某作業網”等App中就不難看出,裡面不僅“偶爾”存在大尺度的“小黃文”之外,比排名、賺學豆,為賺學豆誘導學生花錢充VIP等,就明顯具有賭博性質,商家顯然就是要用這種“賭學豆”和摻雜“小黃文”的方式來博得學生的好奇心,在讓家長看到孩子熱愛學習,成績提高表象,讓孩子對App軟件“愛不釋手”的同時,進而達到自己的營銷目的。

  另外,與成人微信朋友圈有著驚人相似的App同學圈,本應成為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的平台,結果也因為軟件中的小游戲和“小黃文”的影響,而成了未成年中小學生的“互撩寶地”,由此可見,商家在打著“科技改變學習”的旗號,在開發設計推出這些學習類App,給學生帶來諸多好處之時,也的確摻雜了很多本不該有的“垃圾私貨”。頗讓人尷尬的是,某些App因為促進學生學習效果明顯,往往還出自老師的推薦。筆者的孩子上小學四年級,在老師“推薦”下,也花錢訂購了一款“某某幫”,好在每次使用,均有爸媽在一邊監督,還沒有發現報道中的問題,不過,聽小女兒說,她的不少同學自己有手機,還羨慕他們“怎麼啥都知道”,往往也讓筆者驚出一身汗。

  很顯然,學習類App如果沒有這些“垃圾”和商家有意填入的“私貨”,的確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帶來諸多幫助,也確實能讓“科技改變學習”。但法規制度乃至衡量標准的欠缺完善和模糊,卻也讓學習類App軟件魚龍混雜。因此,筆者以為,對於學習類App,教育部門應提升職責擔當,除了加強審查監管之外,更應當將學習類App開發普及使用納入義務教育範疇,由教育部門推出學習類App供中小學學生來選擇,無疑更有安全保障。教育是百年大計,有些硬件可以交給市場,但在網絡時代面前,事關學生道德品行和健康成長的“軟件”,還是由相關部門來做更為妥當。(來源:四川在綫 作者:朱永華 本文略有删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