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莫用功利心看古詩文背誦
http://www.CRNTT.com   2018-02-05 20:51:26


  針對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准增加古詩文的背誦科目,是否增加學生負擔的問題,教育部教材局有關負責人回應稱,不要認為要求背就是負擔,要根據學科特點。對於語文來講,過去推薦了14篇,現在變成了72篇,是在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上,對加強傳統文化的具體落實。

  一些經典的古詩文之所以經久不衰,就在於它們能够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與心理共振。一個優秀的古詩文作品,不僅具有文學上的審美趣味,還具有精神之美和價值之美。穿越千年的古詩文與普通個體的人生與命運發生關聯,并在個體精神世界疲憊、懈怠、幹涸的時候給予他們心靈上的甘霖,浸潤心靈、直入人心。在浮躁喧囂、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內心的安寧與滿足,古詩文為許多人提供了豐厚滋養。

  激烈的教育競爭,讓一些人習慣用“應試心態”來面對傳統文化。有人會問,古詩文默寫在高考語文中占比不多,為什麼要讓高中生花那麼多時間去背誦?在功利主義和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許多人都想實現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劃不劃算”和“值不值得”的困惑,說到底就是一種“學業焦慮”。

  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當下,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分層的手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價值認同;為了獲得更加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為了“讀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一些人只顧著提高考試分數,只顧著“有利還是無利”的工具理性,卻忽略和漠視了“應該不應該”的價值理性。

  共同的文化記憶,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大衆基礎。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小時候熟記的古詩文即使長時間不用,但只要一提起,與之相關的記憶就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這種扎根於腦海深處的古詩文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文化積澱,何嘗不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於心的一種體現。背誦古詩詞,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顯擺炫耀、贏得他人的羨慕與尊重、認同?是為了提高成績、尋求加分甚至“走捷徑”?還是為了讓青少年獲得審美體驗、文學熏陶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代際傳承?最後一種答案顯然是我們最期待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