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購票平台搭售套路能玩多久
http://www.CRNTT.com   2018-02-08 15:51:37


  春運時節,很多人通過手機端和PC端的購票軟件、平台買票。方便是方便,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被這些軟件和網站的默認搭售、捆綁銷售給“套路”了呢?一些有償服務選項隱藏很深,有的消費者恐怕花了冤枉錢還沒發覺。

  說到搭售,有人可能會奇怪,不久前不是才整改過嗎?沒錯,去年10月,攜程等在綫旅游網站因為機票捆綁搭售保險等產品而陷入輿論漩渦,攜程公開道歉并表示機票不再默認捆綁搭售保險和接送機券。機票的搭售套路沒了,但火車票的搭售套路還在繼續。難道機票“默認消費”是坑人,火車票“默認消費”就不是坑人嗎?看吧,你以為它會舉一反三,其實它是個算盤珠子,撥拉一下才會動一下。

  購票平台可以在賣票的同時兼售保險、專車和酒店等消費券,但不能默認捆綁搭售,否則就涉嫌侵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這時候不論賣的是機票、火車票、汽車票還是景區門票,性質都一樣。而消費者一旦發現自己被捆綁搭售給“套路”了,卻很難找到一個統一且權威的投訴舉報渠道。中國民航局消費者事務管理中心表示,他們承接機票搭售等相關投訴,那麼火車票搭售該找誰?汽車票搭售該找誰?景區門票搭售又該找誰呢?

  如果民航部門、鐵路部門、旅游部門分別發聲,各大購票平台分別回應,倒也不是不能給各路消費者說法,但這樣一來行政成本就成倍增加了,而且事實證明各個部門的反應速度不一,也就給了購票平台拖延、逃避問題的機會,只迎合監管,被點名什麼就改什麼,沒被點名的,就算違規也照舊。按理說,各大購票平台的搭售套路玩了這麼久,範圍之廣、問題之嚴重應當已經觸發執法和司法程序,至少也該有監管部門就“搭售套路”而不是“某種票的搭售套路”介入調查,可惜暫時還沒有看到。

  曾有業內人士分析,購票平台之所以搞默認搭售,是因為票務代理的利潤很薄,有時甚至是虧本生意,也有人提出取消暗箱搭售,改為明面收取服務費用的辦法。從長遠來看這并非不可行,但在當下,購票平台的利潤虧空卻不能靠坑騙消費者來彌補。購票平台顯然沒有動力主動取消各種搭售行為,唯有政府監管有力量破除這一“潛規則”。

  從更大的範圍來看,除了購票平台有捆綁搭售,消費者辦理通訊業務、到4S店買車等都遭遇過類似現象。這些現象都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不能因為現象普遍就沒人管,也不能因為存在已久,就沒個盡頭。(來源:南京日報 作者:吳雲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