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電商殺熟”的自我感受大於實際發生
http://www.CRNTT.com   2019-04-01 16:40:03


  網上購物遭遇大數據“殺熟”的話題,有一段時間很熱鬧,但無果而終。日前,北京市消協給出調查結果,再次引熱該話題。

  北京市消協選取部分網商進行消費體驗,確認“僅有部分的商家涉嫌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但問卷調查方面,數據就很不相同,65.05%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很普遍,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殺熟”經歷。

  幾家被點名的電商在調查報告公布後,發表了“不會運用大數據殺熟”或“絕不存在大數據殺熟”的回應。

  雖然北京市消協對何為大數據“殺熟”給出了定義,大略是經營者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用戶“畫像”,根據畫像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務,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但實話說,這個定義仍然是不盡令人滿意的。

  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建立用戶“畫像”,這應該是一種普遍做法。商家用這樣的用戶數據畫像去幫助自己做生意,謀取利益,不能說有什麼問題。根據用戶畫像對不同用戶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務,這也很難說就不好,“個性化服務”過去做不到,現在則很容易就做到了。那麼殺熟不殺熟,就只能用是否損害消費者權益來區別。

  那麼什麼是損害,什麼不是損害呢?認定起來可能有些難。我們知道,傳統上,商家開店,策略各不同,有的對熟客打折,培育死忠粉;有的優惠新客戶,拉攏路人變成顧客。這些一般都算是正常的,不算欺生或殺熟。如果商家把這樣的策略搬到網上,有的願意為新客戶提供優惠,搞“注册有獎”“首單送券”,有的願意鞏固老客戶,會搞相應的優惠,應該也是正常的。一個消費者可以投訴自己受到歧視,但不能投訴自己未得到優惠。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