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環境制約經濟 中國力保全球氣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15 00:28:20  


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中評社香港12月15日電(評論員 張沐)近些年來,中國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但由於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據統計,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GDP的10%左右。嚴峻的環境資源形勢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所作政治報告指出的那樣,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是中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如何走出一條既能保持生態環境又能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日益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

  應該說,在中國在整個改革開放的前進道路中,對促進生產與環境資源保護的關係,有一個漸進的觀念認識演化過程。從一步步地突破封閉保守的計劃經濟模式,到大膽實行全面的市場經營模式;從“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是硬道理”、追求GDP,到提升產品品質,平衡產供銷關係;從注意保護有限資源到開始關注環境生活品質;從意識到環境和發展平衡協調,再到推出寓環境保護於發展之中,環境與發展相融合的佈局規劃等等。其過程充滿了中國特色經濟發展的認識和探索的不斷深化。

  而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首次提出提出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被專家稱為“三生共贏”。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許多專家指出,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再到生態文明,黨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經歷了又一次昇華,對中國當前和長遠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質也將產生深刻影響。也有專家指出,這是中國環保戰略的歷史性轉變,“生態文明”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裏,宣示了國家對於環境保護的強烈政治意志。

  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除了保證生態系統不再被破壞,還要盡可能地修復、改進目前的生態系統,將生態系統建設得越來越好,使中國早日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品質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具體說來,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將環境保護從以往的“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變革”,著力建立長效體制機制,形成統一、合理的整體性戰略,從文明的高度落實各項政策。通過考慮不同層次的企業、產業共生關係,實現共用和梯級利用資源能源,把工業、農業、服務業都建成高效的生產、消費體系。基礎設施的高效共用、交通體系的公共使用、能源的有效利用、綠色消費,都是落實迴圈經濟的體現。

  此外,重視生態文明下的技術進步,加強環境友好的技術研發,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中國在國際分工中長期形成的“貿易順差,環境逆差”的對外貿易格局等,也都有利於從源頭上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

  近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一項研究成果證明,“中國已經成為內涵能源的淨出口大國。”亦即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及產生的溫室氣體,有約1/4是由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產品造成的。這一說法,獲得了部分與會者的認同。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