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梵語詞匯“阿凡達”的身世和含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5 16:24:49  


  隨著電影的熱映,“阿凡達”一詞的大致意思逐漸廣為人知。如果細究這個梵語詞匯的身世和含義,您會發現,它聯繫著印度文化中最精深的宗教觀念,最迷人的神話傳說。而且,電影採用“阿凡達”做片名自有道理,並非拿一個神秘高深的詞匯來嚇唬觀眾。

  近來,梵語“阿凡達”一詞,隨著同名電影的熱映,引起了印度人的熱議:這部電影與印度、印度教有什麼聯繫?表面上看,電影《阿凡達》除了片名取自梵語之外,情節內容與印度沒有任何關聯,可謂名不副實;但深究“阿凡達”一詞在印度文化中的特定意義,我們會發現,電影《阿凡達》並非“徒有虛名”,甚至可以說,在很多方面它是名副其實的。

  -在史詩時代的《薄伽梵歌》中,保存了印度文獻中有關“阿凡達”理論的最早的闡述

  梵語“阿凡達”(avatar),是由前綴“ava”和詞根“tar”組成,“tar”的意思是“橫越”、“穿過”,“ava”意為“向下”或“離開 ”(此處到彼處),網上有關“阿凡達”一詞的漢語解釋多為“化身”,但準確地說,這個詞的意思是從天國到地上、從神到人的“下凡”,它本來是印度教毗濕奴教派特有的宗教概念,後來被濕婆教派以及佛教等印度其他教派所吸收,具有了較為寬泛的“化身”的意義。在電影中,雖然是通過基因合成等“科學”手段使傑克變成了阿凡達,但從“文明人”到“土著人”,也不失“下凡”的基本意義。

  在印度最為古老的吠陀文獻包括奧義書中,阿凡達一詞並沒有出現,說明它不屬於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的概念。阿凡達是隨著印度教的出現而在史詩時代(約產生於公元前四百年至公元四百年間)出現並得到廣泛傳播的。印度教聖典《薄伽梵歌》便產生於史詩時代,雖然其中沒有出現“阿凡達”這個詞,但在《薄伽梵歌》中,克利希納(即黑天)系統地宣講了他與毗濕奴大神之間的關係,這可以說是印度文獻中有關“下凡”理論的最早的闡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