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律鼓天音:樂聲舞影裡的古代廣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3 00:03:29  


長袖舞俑。
  中評社廣州7月13日電/上古的嶺南地區,主要的音樂是怎樣的?曾經有過什麼樣式的舞蹈?

  這些歌舞場面除了在典籍中記載之外,有出土文物這樣的實物佐證嗎?

  從上古到清末,嶺南的樂舞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與南方百越少數民族、與中原、乃至與海外與西洋,有怎樣的交流融合風貌?

  在廣州博物館開展的“歌舞升平——絲綢之路上的樂舞文物特展”已經持續了兩個月的時間,還將延續到8月9日。這段時間裡,近6萬人次的市民饒有興趣地參觀了這來自內蒙古博物院、寧夏固原博物館和廣州博物館的240餘件文物。這次展覽的主題是“草原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亦是樂舞文物。夏商時代蚌殼磨制的舞人形象,秦漢墓中發現的樂俑,唐代騎馬吹笙的女俑……240餘件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文物,展示的是自有文明以來,中華民族“歌舞升平、禮樂安邦”的美好願望。而在其中,廣東的樂舞史,也依稀可見脈絡。

  廣州博物館館長程存潔博士告訴我,從展出的樂器文物可以看出,嶺南地區一直在經歷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些文化交流,有作為百越民族聚居區與中原的交流,也有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鎮與海外的交流——“漢墓出土的陶鼓可以證明,廣東也有悠久的鼓樂歷史”;“長袖舞俑證明了一種漢越融合的文化趨向”;珍貴的天響琴有著複雜的傳承故事;明清時代的樂器受西洋影響,表現出中西交融的風格,但其中一些藏品仍然缺失,比如“早期教會來廣東傳教,一定有西洋樂器隨著唱詩班的需求傳入中國,但這些文物現在還沒有收藏到,是一個遺憾”……

  擊鼓其鏜:古代越人以銅鼓為重要樂器

  銅鼓和大家習慣的大鼓、腰鼓可不同,是一種使用銅和少量錫、鉛和鋅相配合鑄造的金屬敲打樂器,是珠江流域先秦以來先民的發明創造,銅鼓的製作,是古代西部越人文化最令人注目的特色。它的形狀特征,可以用“通體皆銅、平面曲腰、一頭有面、中空無底、側附四耳”來概括。鼓面上中心略微鼓起的地方,叫“光體”,光體向四周輻射的射線,叫“芒”。多數學者把光體與芒合稱為“太陽紋”,認為是對太陽神的一種崇拜;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它象徵的是火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