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反中”到“共同體”:兩岸認同的折裂與修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4 00:08:21  


南天會談會場
  中評社╱題:《從“反中”到“共同體”:兩岸認同的折裂與修復》,作者:黃光國(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教授

  南天會談

  今(2011)年元月14至19日,在佛光山星雲大師的鼎力支持之下,兩岸統合學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在澳洲雪梨(悉尼)的南天寺,舉辦了一場“南天會談”。

  南天寺位於雪梨郊區的臥龍岡(Wollongon),距離市區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為佛光山遍佈全球的兩百多個道場之一。寺廟主體是座純中國式的建築,建廟的一磚一瓦均由台灣運來,充分反映出星雲大師“誓願無我度生,宏揚人間佛法”的偉大精神。廟後山坡綠草如茵,坡上懸有銅鐘乙口,每日暮鼓晨鐘,彷彿在召喚來自海峽兩岸的三十餘位學者,在這遠離塵囂的佛門聖地,共商兩岸和平發展路徑。

  南天會談在大雄寶殿旁邊的國際會議廳舉行。自2008年台灣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以來,這是兩岸統合學會所發起的第四次雙邊研討會。以往歷次研討會雙方參與人士雖然有所不同,每次研討會都由我擔任總結報告。在準備總結報告時,我仔細思考每位與會人士的發言,發現:雙方會談的內容一次比一次深入,也一次比一次接近兩岸問題的核心。

  “南天會談”的主題是“史觀、論述、政策與認同”。在研討會開幕式中,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首先引用杭亭頓的名言:“國家利益源自於國家認同”,點出此次會談以“認同”做為主軸的重要性。趙董事長指出:從1949年以來,大陸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批孔揚秦”。改革開放後,最近又在天安門廣場,豎立碩大無比的孔子銅像,引起了極大的迴響。在陳水扁政府時代,台灣雖然發生過一陣“去中國化”的風波,可是台灣主體意識並不等於台獨意識,台灣的發展經驗跟中華文化傳統可以互相結合,至於兩者如何整合,則是兩岸學者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要增進兩岸認同

  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指出:從八個月前“本棲會談”以來,兩岸情勢又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過去半個世紀,兩岸走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各有成功,也各有教訓。他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過去做了些傻事,現在覺悟了,在辛亥百年時,應該要好好反思過去走過的路,學習對方的經驗來優勢互補。”

  在研討會上,不論是來自台灣或大陸的學者,都特別指出:台灣過去在國家史觀上的巨大變化。“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之初,一直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蔣介石本人還親自兼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的主任委員。1971年,“國民政府”退出聯合國,隨著社會的民主化,同時也興起了本土化的浪潮。李登輝開始掌權之後,開始推動憲政改革,要把台灣國家化。陳水扁的民進黨主政之後,更是變本加厲,採行了許多“去中國化”的政策,努力要把對方“異己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研所副所長朱衛東指出:涉及中、美、台三方關係的結構性因素有幾個關鍵性的變量:

  第一是三方的實力。最近幾年來,中國實力提昇,中、美實力差距縮小。在美國影響之下,中、台雙方均採取務實政策,是雙方對彼此信心和耐心的支撐點。

  第二是政策。如果雙方都能夠“反求諸己”,採取務實可行的政策,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兩岸關係便能夠事半功倍。

  第三是認同。要增進兩岸間的認同,必須要經由共同目標的設計和導引。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沒有問題,但國家認同卻不樂觀。馬政府上台後,在兩岸關係方面採取“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沒有自己的兩岸關係論述,對扁政府時期政策的撥亂反正也做得不夠。現在ECFA簽了,大陸對台灣做了許多讓利措施,可是最近台灣許多民意調查顯示:支持台獨和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上昇了;自認為是“中國人”和支持統一的比例卻下降了。這種趨勢引起大陸有關單位的高度關切。

  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在作主題演講時,從宏觀歷史的視角,分析兩岸史觀的發展和分歧點,在於中國大陸對待歷史名詞和台灣現實政治中所謂的“中華民國”的態度有些微妙調整。他說:在國、共軍事全面對峙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概念的“中華民國”及法統“太可恨了”;1990年代,李登輝、陳水扁開始搞台獨,進行所謂“修憲”、“制憲”,特別是提出“中華民國是台灣”、“特殊兩國論”、“一邊一國論”,中國大陸認為台灣的所謂“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與兩岸內戰狀態相聯接的政治文件,具有一個中國的意涵,是避免台灣走向“台獨”和兩岸發生戰爭的最後屏障,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名詞“太可愛了”;台灣二次政黨輪替之後,目前兩岸尚未統一之下,雙方均堅持“九二共識”這一共同的政治基礎,但要解決“中華民國”問題,現在看來“太麻煩了”。

  目前國民黨缺乏追求中國統一的主體論述,大陸方面仍堅持和平統一、現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至於統一前雙方關係定位的問題,大陸則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只要雙方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什麼問題都可以拿出來談。

  最後,他認為1997年汪道涵先生提出有關一個中國新解的86個字,以及“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對現在仍有啟示作用。他希望雙方根據以下四個原則,把中國統一成“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第一、調和鼎鼐:雙方必須考慮對方的立場;第二、尊重民意:必須同時考量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和大陸十三億人及海外數千萬華僑的民意趨向,來引導兩岸的歷史發展;第三、立足現實:雙方必須清楚認識國際間客觀綜合實力的消長,現在國際上有171個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23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雙方必須藉由談判解決彼此共同面對的難點問題;第四、著眼未來:兩岸統一不是主權再造,而是國家形式的再造,內容要保持現狀,但形式可以改。雙方要以中華文化作為緩衝平台,藉由民族精神的統整,來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反求諸己

  第一場研討會的主題是“兩岸史觀的差異及其對認同的影響”,引言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以他自身經歷過的兩則小故事提醒大家:以前國共兩黨之間是“有仇的”。他第一次到台灣開會時,計程車司機聽到他是從大陸來的,很訝異的說:“你這個小共匪,長得倒蠻清秀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