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建構有利於兩岸整合的共同體史觀
--辛亥革命百年之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8 00:09:06  


兩岸同心,才能構建命運共同體。
 
  在台灣,分裂史觀熱衷於通過歷史教育割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紐帶。例如,片面誇大中國歷史的負面元素,在台灣人中製造負面記憶和“不屑與大陸為伍”的意識;製造大陸“欺負”台灣的歷史印象,阻止人們在心理上“親近”大陸;傳播“苦悶的歷史”“亞細亞孤兒”“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等悲情消極論調,強化必須擺脫“中國”的“出頭天”意識。結果,台灣人已有的歷史“仇恨”還沒有被消除,更嚴重的新“仇恨”又被人為製造出來,“愛台灣”成為狹隘、廉價的政治口號。

  (四)意志:在對進步的感受中堅信“我能行”

  認同,是一種歸屬感,是人們將自己的期盼、命運“放心地”寄託於正當且“旺盛”的共同體之中。一個理念、制度或實踐,如果被一個人從內心認定是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的,便不會得到真心、持久的認同。

  人們學習歷史,可以從中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確立辨別善惡的是非觀念,堅信自己所從事事業的正當性。例如,中國幾千年歷史所積累形成的“統一正當、分裂邪惡”的大一統觀念,便是中國人維繫國家認同的重要心理基礎。

  再者,人們學習歷史,可以認識和感受共同體的頑強生命力,堅定對共同體的信心。正如《人民日報》在辛亥革命90周年時指出的:“記住這段歷史,是為了記住,中華民族不甘屈辱,‘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即使曾經被宰割,被淩辱,被西方列強所瓜分,只要有這樣一股氣,不甘屈服,不甘落後,仍然能夠站立起來。”(注5)這一表述,便是用歷史來激勵後人的範例。而台獨分裂勢力為了吸引和激勵支持者,總是積極宣揚“台獨先輩”們對抗“中國”、追求獨立的“奮鬥史”,渲染台獨運動不斷取得的所謂“歷史進步”。在他們眼,數典忘祖、阻礙統一的民族敗類,竟成了可歌可泣的“英雄”。

  統獨史觀在台灣--以辛亥革命史觀為例

  史觀塑造認同。在島內,價值取向不同的各方政治力量,多年來始終爭相建構與傳播服務於自身目的的史觀。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在島內特殊政治生態的作用下,有利於兩岸整合的“共同體史觀”,遭遇的挑戰越來越多,生存環境越來越差。而辛亥革命史觀,是人們在認識辛亥革命事件及其政治遺產時所堅持的原則、流露的情感、展現的意志等。它在島內引發的爭議,本質上是統獨史觀爭議的組成部分。如今恰逢辛亥百年,通過它,我們會更具體、更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島內史觀問題的嚴重性及撥亂反正的迫切性。

  (一)對立

  1,統一史觀與分裂史觀對立的基本表現

  (1)對“中國”形象的塑造

  堅持統一史觀的人,對“中國”(包括國家構成要素“硬體”以及符號系統“軟體”)總會流露出引以為榮的榮譽感、“心嚮往之”的歸屬感--“對歷史的中國懷有崇敬之心,對大陸山河懷有眷戀之情,對中國的未來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對於……達成中國統一的目標,也給予高度的肯定與支持”。(注6)相反,堅持分裂史觀的人,則極力淡化、醜化“中國”,並極力渲染“中國”對台灣的所謂“霸道”“欺負”“打壓”,“隱然把‘中國’也視為是蹂躪台灣的一個‘殖民國家’”。(注7)

  (2)對兩岸關係的定位

  “中國”與“中華民國”,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同一關係,還是“我是我、你是你”的並列關係?台灣與“中華民國”,是“屬於”關係,還是“等於”關係?台灣與大陸,是“一國兩區”的國內關係,還是“一邊一國”的國際關係?前者是持統一史觀者的立場,後者是持分裂史觀者的立場。

  (3)對“台獨”的反應

  如何評價“台獨”--正當,還是邪惡?如何判定“台獨”的影響--福音,還是災難?如何應對“台獨”--支持,還是反對?持統一史觀的人與持分裂史觀的人,顯然會做出截然相反的回答。

  (4)對兩岸歷史聯繫的態度

  是連接、強化,還是割裂、淡化?是小心翼翼地撫平歷史創傷,還是肆無忌憚地往傷口上撒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