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建構有利於兩岸整合的共同體史觀
--辛亥革命百年之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8 00:09:06  


 
  例如,我們常講“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當然沒錯;但“古”到什麼時候?三國衛溫時?論據如果經不起推敲、沒有說服力,勢必影響人們的認同。關於三國衛溫的歷史,用來論證兩岸聯繫之悠久尚可,但用來論證“台灣自古屬於中國”,顯然有些勉強。(注14)

  例如,如何強化歷史論述的一致性。台北市長郝龍斌,來自聲稱“恪守憲法”的國民黨陣營,對增進兩岸聯繫持正面態度,最近卻宣佈台北市道路不再以大陸地名來命名。筆者認為,不管此類行為的動機是什麼,客觀上已經產生衝擊兩岸歷史聯繫、“去中國化”的負面效果。對此,我們不能因為強調和平發展、強調求同存異便視而不見。

  例如,眾所周知,台獨分裂勢力總是緊盯對手的“問題”,甚至在對手沒有“問題”時不惜捏造“問題”、渲染“問題”,借此成功將對手置於被動招架境地;相比之下,“不獨”力量顯然缺少這種意識,甚至連本來對自己很有利的機會也白白浪費掉。以扁家弊案為例。儘管來自不同陣營的人們對其有不同解讀,但扁家貪腐是鐵證如山的事實;儘管扁口口聲聲聲稱把貪款用作“建國基金”,但它實際與台獨無關--連台獨精神領袖李登輝也痛批他“只顧個人與家庭,錢能A就A”(注15)。可見,拿台獨為貪腐做道德辯護根本站不住腳。但對這個揭露台獨本質、硬傷的機會,島內執政力量只是把“輿論戰”的側重點放到了一般意義的“公權私用”上,沒用涉及台獨的“去道德化”,著實可惜。由此可見,“不獨”力量有效反擊台獨,不是沒有機會,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意願。

  (三)實踐:用新的歷史,推動史觀的改變、認同的建立

  歷史無法改變,但史觀可以改變;改變史觀的方法很多,實踐尤為重要。

  1,中國大陸自身建設的實踐。

  前面提及,對將來能夠獨立的信心,是台獨史觀的內容之一。而台獨分裂勢力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源於一個預判:美國一定會採取實質性措施成功阻止大陸統一台灣。因此,欲使台獨死心,必須有效震懾美國的介入,促使台人放棄依靠美國實現所謂獨立的念頭。做到這一點,靠的不是一廂情願、苦口婆心地說服美國“良心發現”干涉我內政的不正當性;靠的是大陸搞好自身建設,主動、有效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增強綜合實力。只有這樣,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才會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兩岸成功進行政治整合的歷史時刻才會早日到來。

  2,中國大陸對台工作的實踐。

  有善心才會有善舉,有交流才會有交集,有共事才會有共識,這是兩岸互動的基本規律和要求。數百年來,兩岸關係、台灣寶島經歷了太多跌宕起伏,尤其1949年以後台海分隔,“給海峽兩岸中國人留下了幾多大江大海般深深的歷史遺憾”(鄭必堅語)。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新的實踐來改變人們對過去的看法。

  新時期,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讓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尤其新生代)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增進福祉、感受大陸的善意、增進對大陸的信任、撫平歷史創傷、抵擋分裂史觀的衝擊,為兩岸共同體史觀及中國國家認同的建構提供持續的民意動力。

  注釋:

  (注1)此語出自梁啟超《中國之舊史》一文:“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近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焉。然則,但患其國之無茲學耳,苟其有之,則國民安有不團結、群治安有不進化者?”《新民叢報》第1號,1902年2月8日。

  (注2)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12頁。

  (注3)[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5頁。

  (注4)[美]喬伊絲‧阿普爾比等:《歷史的真相》,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第三章。

  (注5)任仲平:“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人民日報》,2001年10月9日。

  (注6)“青年的國家觀與歷史觀--立足台灣、胸懷大陸的使命責無旁貸”,《國魂》,1999年3月號,總第640期。《國魂》為“國軍”雜誌,已合併至《勝利之光》。

  (注7)張亞中:“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一):現有史觀的問題在哪里”,《中國評論》,2010年第11期。

  (注8)“中華民國主權論述:辛亥革命或二二八”,《聯合報》,2009年12月31日。

  (注9)“回歸正常化本土化的教育--台灣歷史學會對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之意見聲明”,http://www.twhistory.org.tw/#paper1

  (注10)詳見張亞中:“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一):現有史觀的問題在哪里”,《中國評論》,2010年第11期;“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二):為何應該選擇共同體史觀”,《中國評論》,2011年第1期。

  (注11)轉引自張亞中:“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一):現有史觀的問題在哪里”,《中國評論》,2010年第11期。

  (注12)轉引自江素惠:“公民教育中的民族主義與憲法精神”,http://www.cpce.gov.hk/civic-education.hk/sc/pdf/kong_paper.pdf

  (注13)“‘總統’出席‘2011年世界國際法學會亞太區域會議’開幕典禮”,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2011年5月30日。

  (注14)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華書局,2008年。

  (注15)“李登輝痛批陳水扁只顧個人貪錢,是台灣人的悲哀”,http://www.chinanews.com/tw/tw-twyw/news/2010/04-15/2226917.s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9月號,總第16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