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建構有利於兩岸整合的共同體史觀
--辛亥革命百年之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28 00:09:06  


 
  2,辛亥革命史觀爭議的對立性

  《聯合報》曾發表社論指出:“中華民國國家認同的分裂,是緣自‘辛亥革命論述’與‘二二八論述’的分裂。辛亥革命論述認為: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傳承,三民主義所主張的‘民族民權民生’是中國政治經濟的願景與策略,台灣的命運及使命是在導正中國的發展方向。化約而言,就是欲以台灣為杠杆來導正中國,而台灣亦以杠杆的功能來維持兩岸和平。二二八論述則認為:中華民國是台灣的政治負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卅年浩劫更使得‘中國’成為政治災難的同義詞,台灣不要中華民國,更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化約而言,這就是台獨主張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注8)筆者認為,《聯合報》的這一論述,還是比較到位的,基本反映了島內史觀的對立性。以島內課綱、教材爭議中有關辛亥革命及其政治遺產的部分為例(關於歷史課綱問題,媒體多有涉及,此處只作簡要概括),

  其一,結構上

  獨:以同心圓史觀為指導思想,將《台灣史》置於《中國史》《世界史》之前,目的在彰顯兩岸是一邊一國的異己關係;而辛亥革命被置於《中國史》中,顯然在宣示:辛亥革命是“他們”中國的事,不是“我們”台灣的事。

  統:對同心圓史觀持否定批判態度,積極捍衛辛亥革命對兩岸的歷史意義和連接價值。

  其二,表述上

  獨:將“武昌起義”改為“武昌起事”,辛亥革命的正當性驟減;孫中山之前的“國父”二字被刪掉。

  統:積極肯定辛亥革命、孫中山的歷史意義,呼籲尊重和弘揚其愛國情懷。

  其三,數量上

  獨:具有濃厚台獨色彩的台灣歷史學會稱,台灣“將一威脅台灣最深敵意最大之國的歷史佔去三分之一教材,簡直是全世界最大的奇跡。其實應讓學生瞭解厘清中國文化的橫向移植而成為台灣文化一部分,建立有斯土斯民主體意識史觀,才是台灣教育正常化的坦徑”。(注9)

  統:反對將所謂“台灣主體性”淩駕於中國認同之上,反對減少《中國史》課時。

  (二)失衡

  嚴格意義上講,島內國家認同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統”與“獨”的矛盾,而是“不獨”與“獨”的矛盾;無論在實力上還是在輿論上,目前及今後較長時間,在與獨立力量的鬥爭中,島內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力量仍無法取得壓倒性優勢。這一結構性特徵,是我們思考台灣問題及其對策的主要基點之一。

  就史觀而言,島內統獨史觀並存、對立,但在力量對比上強弱分明而非勢均力敵。具體表現在:心理上,所謂“將過去被埋在‘中國’瓦礫中的台灣扶起來”的“台灣主體意識”,已經成為檢驗政治忠誠度的道德標杆,台獨史觀因此表現出較強的道德優越感,而統一史觀則表現得相對被動些。方法上,堅持台獨史觀的政治力量,理念論述方面比較明確、連貫,政治競爭方面比較“團結”,而反對台獨史觀的政治力量(尤其是主張“不統不獨”的“現狀派”),論述方面比較模糊、多變,政治競爭方面較易出“狀況”。趨勢上,人員的代際更替、本土化的愈演愈烈,都使統一史觀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民國百大人物票選風波”最鮮明地反映了島內不贊成台獨史觀的力量在心理和實力上的弱勢。2010年末,國史館發起“民國百大人物票選”,毛、鄧被列入票選名單且得票靠前,從而引發軒然大波。從史觀的角度,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1,國史館作為“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公權力機構,將毛、鄧等中共領袖列入候選人,說明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漢賊不兩立”的傳統正統史觀,有利於兩岸民眾建立共同的歷史記憶,具有進步意義。2,但在各方壓力下,國民黨當局迅速通過撤名單、停辦的方式“平息風波”,說明其對正確的史觀貫徹不堅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能回避就回避,缺乏擔當精神。3,此活動不斷招致台獨分裂勢力質疑、攻擊,還引發包括自己陣營內部人士反彈,貽笑大方,說明事前溝通不夠,政治技能粗疏。事實上,如能事先對操作細節作適當處理,原本完全可以避免被動、尷尬。4,風波的出現及處理,表明統一史觀在島內統獨史觀交鋒中又一次敗下陣來;辛亥百年的一個活動,本來是糾正錯誤史觀、加強“中華民國”論述的好機會,卻灰溜溜敗下陣來,嚴重影響統一史觀本身的形象及其支持者們的士氣,使台獨史觀支持者們備受鼓舞。5,此次風波出現的深層原因,是兩岸各方(尤其國民黨方面)在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上的糾結、混亂、脆弱。6,依據對國民黨性格的瞭解,我們完全有把握推斷,它今後對統獨史觀問題的處置,不是痛定思痛地反思如何搞好類似活動,而是繼續抱著一副“惹不起躲得起”的消極心態,一次次不了了之,一次次把陣地拱手讓人。在類似粗糙、劣質政治心態與行為的不斷摧殘下,蘊含著“兩岸一中”寶貴內涵的“中華民國”符號系統,因帶給台灣民眾的負面觀感日益強烈而變得越發脆弱、越發不堪衝擊。結果,對分別存在於大陸與台灣的一個中國框架進行連接的嘗試,將遭遇越來越大的輿論阻力。

  (三)混亂

  主要表現在:

  1,歷史課綱頻繁變更,教材編寫“一綱多本”。人們接受了指導思想不同的歷史教育,由此形成的史觀顯然不可能統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