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專論:台灣政治生態與和平發展框架的構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06 00:32:11  


 
  最後,我們希望美國對兩岸構建穩定的和平發展框架起積極作用而不是消極作用。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國與國關係之一。中美在經濟上相互依存已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雖然也存在由於結構性原因而產生的貿易不平衡、時而發生一些摩擦,但共同利益遠大於矛盾。在戰略上,兩國也具有重大的共同利益。儘管美國決策層一些人把中國看成戰略競爭對手,並試圖在亞太地區拉攏一些國家構築一個圍堵中國的戰線,但在維護亞太地區以至全球的和平穩定特別是在防止核武器擴散、朝鮮半島、台灣海峽、亞太航道、海灣地區的和平穩定上與中國存在著共同利益。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的具有潛在爆炸性的問題。中美之間在台灣問題上存在根本分歧,但在2008年5月前一段時間里中美在防止台海局勢失控、維護台海穩定上恰有很好的配合和合作。構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可以使台海局勢獲得長期的穩定,有利於中美合作夥伴關係的平穩發展。剩下一個售台武器問題,這是引起中美關係發生波動的重要因素。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發展,售台武器在軍事上對大陸已構不成什麼威脅,但這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中國政府不能不堅決反對。隨著兩岸敵對狀態的終止以及穩定的和平合作關係的形成,售台武器將顯得越來越沒有道理。希望美國政府審時度勢,按照“八一七公報”的精神,適時解決這一問題。不要因利忘義,因為一黨一派的私利,或某些大企業的利益,而破壞中美關係穩定的大局,也損害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美國政府領導人曾多次表示,美國不反對中國的和平統一,只反對單方面用武力改變現狀。中國領導人清醒地知道,當前兩岸統一的條件還遠不成熟,因而強調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國家反分裂法》只是保留使用武力遏制台獨、反對分裂的權利,完全沒有使用武力強求統一的意思。我們堅定相信,隨著中國建設成為一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國家,台灣人民對祖國的態度必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的統一終將水到渠成地實現。我們不期待美國直接參與促成中國的統一。我們只希望美國言行一致,不要插手阻擾、破壞這一個過程。如果美國能或多或少做一些有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建立和今後和平統一的事,中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注:*本文是上海環太戰略研究中心《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課題組的研究報告,大致概括了本課題的研究成果。

  1 以上數字均引自台灣行政院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 http://web.cec.gov.tw/bin/home.php。

  2 以上數字均引自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資料庫圖表:“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1992年6月-2011年6月)”,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tonduID.htm。

  3 以上數字均引自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資料庫圖表:“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布”(1994年12月-2011年6月),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tonduID.htm。

  4 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資料庫圖表:“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1992年6月-2011年6月)”。據該民調統計,1992時,80%以上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比例為17.6%。

  5 同注3。

  6 轉引自《“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蘇起、鄭安國主編,台北國家政策研究會2003年出版,第 29、30頁。

  7 新華社報道:《胡錦濤會見吳伯雄》,《人民日報》2012年3月23日 第1版。

  8 新加坡《聯合早報》2011年11月21日報道,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eature/pages/feature111120aa.shtml。

  9 馬的十大保證包括:“一個架構”,即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兩個前提”是民眾達成高度共識,兩岸累積足夠互信;“三個原則”是“‘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四個確保”則是確保“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與完整、確保台灣的安全與繁榮,確保族群和諧與兩岸和平、確保永續環境與公義的社會。《中國時報》報道,2011年10月25日,第一版。另見台灣《中央日報》報道:《兩岸和平協議/馬無時間表》,2011年10月17日,http://www.cdnews.com.tw。

  10 引自《中華民國教育年鑒1996》, 台灣當局“行政院”,第13、14頁。

  11《生為台灣人的悲哀》,1994年3月李登輝接受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專訪時的談話,全文載日本《朝日新聞周刊》(Asahi Shimbun Weekly),1994年5月29日。

  12 Lee Tenghui, “Understanding Taiwan: Bridging the Perception Gap”, Foreign Affairs, 1999, 78(6), P.9-14。

  13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2年8月4日周銳鵬文章:《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 北京專家:事情非常嚴重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4/taiwan040802a.html。

  14 參閱中國“台灣網”2008年2月2日文章:《“去中國化”:陳水扁當局大幅修改歷史教科書》,http://www.chinataiwan.org/tsh/mtxy/tsh/200802/t20080202_583586.htm。

  15 按台灣當局“內政部”戶政司2011年的人口統計,台灣70後的人口為總人口的31.45%,約為選民的40%,台灣內政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oi.gov.tw。

  16 據台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等6個單位的民調,2008年8月與2009年10月相比,台灣民眾認為大陸對台政府“不友善”的比例從53.1%降至51.6%,而認為大陸對台人民“不友善”的由45.1%升至48.3%,增加3.2%。這與民進黨宣傳的“打壓”有很大關係。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05211001773.gif。

  17《馬英九就職演講全文》,台灣《中國時報》,2008年5月21日,第一版。

  18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解放日報2009年1月1日,第4版。

  19 參見新浪網“新浪讀書”《鄧小平與外國首腦及記者會談錄》中《鄧小平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一文,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160842_106617.html。

  20 台灣多位學者提出了“大屋頂”方案。如台“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教授在《一中三憲::重讀鄧小平先生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文中較系統的闡述了這種主張。文載《中國評論》2009年8月號。

  21《環球時報》文章:《馬英九提“廣義和平協議”引猜測》,2012年02月10日。http://taiwan.huanqiu.com/exclusive/2012-02/2426161.html。

  22 台灣《中國時報》,2012年2月9日,第一版。

  23 台灣“中央社”台北5月20日電,轉引自《參考消息》2012年5月21日,第一版。

  24 台灣《遠見》雜誌民調中心:《兩岸互動的一年》,2009年7月16日。.http://www.gvm.com.tw/gvsrc/200907-GVSRC。
 
  25 石之瑜:《兩岸和平協議 如何真正落實》,中國評論社台北2012年1月31日電。. http://www.zhgpl.com/doc/1019/9/5/5/101995585html。 

  26 趙建民:《兩岸“和平制度化”應該定型》,中央社台北2012年2月8日電。http://www.zhgpl.com/doc/1020/0/4/5/102004558html。

  27 湯紹成:《兩岸關係綜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69、70、71頁。

  28 《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人民日報2005年3月5日第一版。

  29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9年1月1日,第一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