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個名字兩種生活 中國取英文名煩惱多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26 00:07:12


  中評社香港9月26日電/“你悄悄地蒙上我的眼睛,要我猜猜你是誰,從Mary到Sunny和Ivory,就是不喊你的名字……”一首流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歌,在當下的中國再次唱起似乎更具現實感。

  美國《僑報》報道,憑借給中國孩子取英文名,英國年僅16歲的博•傑瑟普發了一筆橫財,賺到了4.8萬英鎊。巨額的收入背後是一個更讓人驚嘆的數字, 她的客戶已經超過20萬人。

  “擁有一個英文名”似乎將成為下一代的中國年輕人的標配。難怪有網民調侃:COCO李玟、GIGI梁咏琪、JJ林俊傑之類的稱呼或許不將只是停留在娛樂主持們的播報裡,走在大街上或許也能聽見有人在叫,“嘿,那不是Jack張三,James李四嗎?”

  然而,博•傑瑟普所發掘的這個看起來已經很可觀的市場背後,一種煩惱正在中國年輕人中間蔓延。文化差異之下,英文名,在取與不取,該怎麼取之間成為了一種困擾,更深層的是,一個小小的“洋名”不僅停留在簡單的稱謂上,而是與學業、事業、人際關系有著難以理清的糾纏。 

  “老外更喜歡我的中國名字“

  在美國呆了四年,回到中國後依然“混跡”在老外圈子裡,并嫁給了一個美國人,徐靜開玩笑說,自己沒有英文名,但好像也活得挺好。

  盡管圈子裡的幾乎所有中國朋友都有英文名字,但徐靜對此并不感冒,老外叫她“Jing”,中文稍好的甚至會嘗試叫全名,記憶裡人生最後一次被叫成“Jane”還在是高中英語課堂上,“以前在國內沒有那個氛圍,要是在課堂下也叫英文名,就太裝(做作)了,所以基本那基本不算名字,只能算是上英語課的代號。”

  實際上,是否該有一個英文名,在2009年准備前往美國留學前,徐靜也曾有過糾結,“上托福補習班,老師和同學很多都會相互稱呼英文名,就覺得老外念中國名字會不會有點難,是不是有個英文名會讓老外感覺親切一些。”

  然而,當抵達紐約,開始留學生活後,徐靜發現自己有些多慮了,有來自中國的同學向老師介紹自己時用了英文名,得到了回複是“NO,我更希望聽你的中文名字。”

  在中國,如果一個外國人做介紹時說出一個中國名字,中國人十有八九會覺得很有意思,并多多少少會被這個老外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而感動一把,瞬間就被當成了國際友人。加拿大學者馬克•亨利•羅斯韋爾就是個典型的案例,在中國的主持演繹經歷讓他幾乎家喻戶曉,然而絕大部分人都只知道他的中文名“大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