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朱高正:論中華文化自信與新時代全球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4-28 00:33:21


 
  所以這個“仁”跟當代社會主義思想可以互相發明。社會主義強調的就是團結:有工作能力的人要照顧還沒有工作能力或者已喪失工作能力的人,互相團結;健康的人要跟病患互相團結、互相扶持,也就是我要照顧你,也才能期待你會照顧我。這就是你中有、我中有你,而不是唯我獨尊。西方講的是個人主義,走到最後就是強者欺壓弱者、強國欺負弱國,這三個元素就造成中國的擴展不是透過武力征伐,而是透過互相的包容、理解、認同,然後自然而然地成為一體。

  這也就難怪20世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恩比,在他的代表性著作那個十二卷版的《歷史研究》當中,他針對人類史上存在過的26個較為重要的文明做了研究之後,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他以“挑戰-回應”的模式來分析一個文明的盛衰起落,他發現一個文明就像個人一樣,也要歷經出生、茁壯、繁榮、衰退、死亡。他很訝異地發現,中華文明是這26個文明裡面唯一的一個例外。其他25個文明沒有一個逃得過滅亡的宿命,只有中國文明在瀕臨滅亡時,由於成功地吸收了域外的大乘佛教,也就是宋儒所開創出的宋明理學,而開出了第二春。抗戰時期,研究宏觀歷史的雷海宗先生就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中華文明能不能有第二次的復興,能不能開出第三週期?由於中國明朝中葉以來的海禁政策,而與西方的大航海時代脫鉤,沒有能及時趕上工業革命的浪潮。因此從鴉片戰爭以後,國勢一落千丈,一直處於挨打的局面,打得大家對自己的文化信心喪失殆盡。因此為了救亡圖存,各種議論爭奇鬥艷,早先是向英、法來學習,其次就向德國來學習,甲午戰爭之後就向日本來學習,十月革命後就向蘇聯來學習,搞到最後甚至主張“全盤西化”,文化主體意識喪失殆盡。這可以說就是病急亂投醫,而五四運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所展現出來的一次大型的文化自覺的全民社會運動。 

  五四運動不可諱言有它的侷限性,當它一面倒地謳歌新文化,咒罵舊文化,就不免讓人把五四運動跟反傳統畫上等號。其實,要說五四運動是一種反傳統的文化運動,並非公允之論,但不可否認的,五四運動確實影響了多數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貶低與蔑視,這就對文化自信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其實,筆者早在30年前,為了紀念五四運動70週年發表了一篇〈文化主體意識的重建━當代菁英階級的文化意識批判〉,在當時台灣的《聯合晚報》副刊連載五天,這篇文章應該是開啟當代針對“文化主體意識”這個論域的先行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