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朱高正:論中華文化自信與新時代全球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4-28 00:33:21


 
  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過去有很多關於中西文化的比較,以五四運動為例,當時因為缺乏文化自信,就很容易把中國看成是舊的,西方是新的;中國是落後的,西方是進步的。但是今天我們在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跟信心之後,我們今天再來比較中西文化,那顯然就會呈現出一些新的視野。筆者從中學時期就非常關注國家的前途,記得從中學開始,我就發誓不讀當代人的著作,因為我想要是當代人的著作管用的話,怎麼今天中國還是處於挨打的局面?

  所以從中學開始,我只讀兩種書:一種是中國的古書,另一種是近現代西洋的名著。我讀中國的古書,像我從高一開始讀《論語》、《孟子》,高二開始自學《易經》,高三開始讀《近思錄》跟《傳習錄》,因為我是孔子的信徒,我深深以作為一個中國人為榮。而《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所以我從高二開始自學《易經》,到今天也快50年了,仍然樂此不疲。而到現在我對宋明理學仍一直抱持著高度的興趣,《近思錄》代表宋學的綱領,《傳習錄》則是代表陸王心學的經典。而對於西洋的學問,我著重在法政思想,後來我到德國專攻憲法和康德哲學。

  還記得我剛剛要到德國念書的時候,把我帶進康德門檻的恩師黃振華教授就提醒我說:“高正,你到德國去,跟德國人吃飯的時候,喝湯不要出聲音。”我就謹記在心,然後當我到德國不到一個月,在一個社交場合認識了波恩地區的公證人Dr. Lambert夫婦,他們就邀請我到他家享用德國餐。第一道菜就是湯,我就按照老師的交代,喝湯不出聲音,也就是一定要把湯匙舀起湯之後,放進嘴巴裡面,再把這個湯嚥下去。因為德國的湯是溫的,所以我喝湯時沒有讓老師丟臉。不到一個禮拜之後,我回請Dr. Lambert夫婦,我找了一家中國餐館宴請他們,在中國餐館上來的第一道菜也是湯。我就發現有問題了,因為中國的湯是燙的,如果按照德國人那種喝法,一定會燙傷喉嚨。所以我就先跟Dr. Lambert夫婦解釋說,我們中國人喝的湯跟德國人喝的湯是不一樣的,德國人喝的湯是溫的,而我們中國人喝的湯是燙的,不燙就不叫湯。所以你要享用中國美食,一定要先把湯舀起來,先在嘴邊吹吹,然後再徐徐吸進口中,而不是像喝德國湯一般,一口將湯送進嘴裡吞下去,這樣才不會傷到喉嚨。他們夫婦倆就按照我的話,就舀起一口湯,然後吹一吹再慢慢吸進去,他們說:“哎呀!我們吃中國菜這麼久,今天吃得最高興。”我就利用這個機會跟Dr. Lambert夫婦講,我們交往就是在從事中、德文化交流,我認為在文化交流的時候,吃德國餐就要按照吃德國餐的規矩;吃中國菜,就要按照吃中國菜的禮儀。

  就以喝湯為例,絕對不能硬是把德國喝湯的規矩,給套到吃中國菜裡面來,這就是文化自信的一個小例子。等到我快要完成德國學業的時候,我愛人在1984年年底,要先帶著兩個兒子回台灣,我的博導貝特蘭教授全家送我們到杜塞爾多夫國際機場,因為我的博導非常疼愛我兩個兒子,就說希望他們20年後還能夠再到德國來留學。我當場臉色大變,老師就問我怎麼了?我就跟我老師講說:“親愛的老師,要是連我朱高正的兒子,20年後都還要再到德國來留學,那您認為我們中國人到底還要再到德國留學幾代啊?我的願望不大,我希望30年後,您的孫子能夠到中國來跟我寫博士論文。”我老師聽了我這句話之後,很高興地說,他總算沒有看錯人。我想這也是文化自信的另外一個表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