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嚴峻形勢 呼喚“就業友好型”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09-08-26 10:05:30  


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中評社北京8月26日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在浙江麗水、溫州等地考察。他指出,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向好,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很多,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在談及當前的就業問題時,他強調拉動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增加就業有機結合,並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問題。

  第一財經發表社論稱,種種信息表明,當前中國的就業形勢,依然相當嚴峻。據悉,2009年全年就業的供求缺口與2008年相比將進一步加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員曾以8%的經濟增長速度進行測算,2009年全年能夠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總數僅約為1200萬個,而需要就業的人員總數超過2400萬人。因此,從總量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進一步加劇。從群體看,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三個群體的就業問題更加突出。

  文章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原因複雜。這其中,有一定的歷史性因素,處於轉型階段的中國具有明顯“轉軌失業”的色彩。經濟結構的調整、迅速的城市化進程、科技的進步等原因,導致中國就業問題長期較為突出。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就業難題在先前存量的基礎上,又添增量。當宏觀經濟出現下行趨勢,或復甦前景並不明朗之時,就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回過頭看,全球金融危機在對中國經濟形成衝擊之後,波及就業領域。中央迅速確定了保增長、促就業、擴內需的方針,將促就業視為保增長的內涵之一。總體而言,經濟的發展,以及積極就業政策的實施等因素,使得就業形勢艱難地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穩定與平衡。但是也要看到,保增長與促就業之間,兩者並不平衡,保增長的結果,並沒能如願實現人們期待的增加就業的目標。

  文章認為,保增長未必能實現促就業的目標,這跟保增長的方式密切相關。如人們所知,今年以來,一系列經濟數據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政府投資拉動,依靠大項目拉動。在刺激政策的推動之下,很多地方所上的大項目,建大企業,往往都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但難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這在無形中增加了促就業的壓力。事實上,過去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所謂的“奧肯悖論”,即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不平衡,二者在增長趨勢上難以同步。這樣的情形,也是政府目標、偏好之間有時產生錯位的結果。

  文章指出,如果就業難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則依賴內需發力的戰略難以執行,也會引出一些社會問題,容易激化社會矛盾。這更提醒人們,保增長與促就業間,理應實現更合理的平衡。不難發現,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既有周期性失業的明顯特征,即總需求不足導致就業不足,也有結構性失業的明顯特征,主要體現為大學畢業生群體和中低端勞動力的就業困難。因此,在強調繼續保增長,通過經濟發展拉動就業這條重要路徑之外,還要強調“就業友好型”發展,在保增長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就業崗位的開發,對就業吸納能力強的中小企業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
  
  溫總理此次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在我們看來,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必然是“就業友好型”政策。目前,外向型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顯著下降,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受到嚴重影響,政府的就業政策必須結合其他方面的政策,一起發力。

  相關政府部門已經一再承諾,要幫扶企業克服困難,努力穩定就業;要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創業和就業;要針對重點人群特點,統籌安排就業;要推行特別職業培訓計劃,提高就業能力;要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改善就業環境。這些方向與措施,無疑是正確的,而要轉化為實際效果,重點在於落實。比如,中小企業可以大量吸納就業人口,但常常被政策邊緣化,這樣的狀況必須得到改變,方能真正體現“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的內在含義。

  文章最後說,在更深層的意義上,解決就業難題,不能單靠就業政策發力,包括產業政策的調整在內,也需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第三產業對就業人口的吸納能力相當強。伴隨著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逐步提升,第三產業也越來越成為拉動就業的主力軍。而發展第三產業,關鍵還在調整經濟結構,打破限制產業發展的重重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