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巴曙松:中國經濟復甦現狀以及未來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09-08-31 10:32:04  


 
             從結構上來看還有幾個重要的特點是積極的: 

  文章表示,第一是區域差距。從增長的速度來看區域差距在縮小,中西部地區平均的增長率高於東部沿海地區,這次的經濟復甦,中西部地區快于原來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發達地區,這有多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應對危機,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是投在原來基礎設施不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同時中西部地區相對來說受到出口和外資的沖擊較小,這些因素綜合决定了中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快于沿海地區。 

  第二,從目前的績效和政策應對情况看,各地政府找到了一個比較有效的擴大內需的接入點,就是推進城市化。所謂“城市化”是指在城鎮生活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這叫“城市化率”,去年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數字大概是84%,但是實際上這個數字是高估的,很多地方把一個縣改成一個區之後,所有的農業人口都統計為城市人口,但是他們實際上還是農業人口,所以城市化的實際數字應該是在40%左右,如果要提高到亞洲國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那是一個很龐大的轉移過程。 

  根據研究人員的測算,近十年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和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遷移,每個農村人口在城市落戶下來需要的基礎設施、道路、橋樑、住房的投資,大約在30萬到35萬,這是帶動擴大內需很重要的增長點。很多地方利用這個機會加大了城市建設的投資,既包括已有城市功能的完善,也包括擴大城市規模。這樣一個快速推進城市化的過程,會相應的帶來很多投資的機會和內需的增長的動力,而且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而這段時間正好也是國際資源價格比較低的時期。基礎設施的完善會帶來很多的投資機會和商業機會,會成為未來中國擴大內需和實現經濟轉型的很重要的政策線索之一。 

  這是從正面的判斷,但是也會有一些值得關注的一些風險因素,要及早的考慮、關注。 

  第一,經濟增長、資本市場、企業經營,要防止出現對於擴張性政策的依賴。因為隨著形勢的變化,政策總是要做微調,如果明顯的出現了通貨膨脹的壓力還在加以推進,那是不行的。從目前的情况看,這一輪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動的,具體就是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非常快。那麼,面對的問題就在這裡,如果明年達到兩位數的增長,物價就要開始漲起來了,因此,現在就不能增長的這麼快,但是要壓縮能壓的下來嗎?今年信貸投放特定的結構,就使得明、後年即使踩刹車也降不下來。 

  第二,潜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在加大,目前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品價格指數都還是負的,但是環比數據明顯在改進,從各個方面的情况來看應該都是在11月份、12月份CPI、PPI會陸續轉正。 

  第三,金融風險有所上昇。一方面表現為房地産價格上漲比較快,很多城市交易量增加很快,包括銀行的數字,銀行按揭貸款的增量已經超過了歷史上最高的水平,另外,房地産的價格在幾個主要的城市已經達到了歷史的高點。同時,貸款投放越來越多的投在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台,風險在集中,都投在基礎設施,收回比較慢、週期比較長,一旦回收出現問題,那是一個比較大的風險。 

  第四,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會加劇,逐步顯性化。在危機時期外資很多在流出,貿易順差大幅度下滑,但是當國際經濟穩定下來之後,又會逐步面臨國際收支雙順差,這是由中國的貿易結構决定的。前面貿易順差是結構性的順差,而這次貿易順差是方向性的。 

  那麼下一步怎麼辦?有哪些方面值得政策上要討論的?目前中國經濟率先恢復增長和未來的趨勢成為國際上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焦點,關注的焦點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持續多長?密度要多大?如果要做微調怎麼調?什麼時候調? 

  從宏觀政策基調來看,在物價沒有上來之前,在GDP沒有明顯的達到我們說8%、9%穩定的增長之前,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會堅持。但是一旦經濟平穩復甦,渡過這個危機,肯定有這麼一個時點,就是這樣一個反危機、超常規擴張性政策要退出的時刻,這個退出機制現在是要及早研究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