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沒有升學率 素質教育意義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09-11-05 10:33:04  


從“紅頭文件抓升學率”的做法中可以看到,在縣城這樣的地方實行素質教育可能需要更大成本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訊/《中國青年報》今天刊登評論員乾羽的文章“沒有升學率 素質教育意義何在”,文章表示,“對於縣城的學生來說,如果升學率沒有的話,素質教育對於他們的意義是什麼呢?…應該想辦法改變這些地方學生的素質養成環境,並且對高考的改革進行更符合素質教育而不是加劇應試教育的改革。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同時發力,素質教育才能成為農村和縣城的真實選項。”文章內容如下:

  今年7月31日,山東省沂水縣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稱:全縣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任務是,中考優秀率保持全市第一;本科進線人數、重點本科進線人數和萬人比全市第一。沂水縣片面抓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的做法遭到山東省教育廳的嚴厲批評。(11月4日《京華時報》)

  對於沂水縣的做法,媒體與教育部門有著太多批評的理由,批評也是可以理直氣壯的,但如果對縣城教育水平有一個了解的話,也該看到這些地方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中面臨的苦衷:升學率下降,家長對於素質教育存有疑問。對於縣城的學生來說,如果升學率沒有的話,素質教育對於他們的意義是什麼呢?

  如此判斷,並不是說違規辦學就是可以接受的,誰都不否認素質教育是大的趨勢,學校教育必須按照這個規律去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在素質教育的推進中也必須看到,在縣城這樣的地方實行素質教育可能需要更大成本。根本的原因不是學生不夠勤奮,而是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首先,縣城及農村的生活環境是有異於更大城市的,學生的視野和培養素質的機會一般來說更少一些。其次,高考在縣城與農村具有極強的現實改變意義,他們沒有資本在這樣的考試上做太多的嘗試。

  與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更強調對學生全面能力的考核,可是全面能力並不是在課堂上就可以完成的,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生活的環境有直接關係。在傳播學的研究中,有一個描述人的社會地位與知識接受的理論叫“知溝理論”: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按照這個理論,縣城的學生比大城市的學生在視野上難免受一定的制約,他們自覺養成的素質從整體上說是單薄的、單一的。

  更主要的是,高考對於縣城與農村的孩子來說,是改變命運的最主要途徑。雖然,隨著社會開放,人們實現社會流動的渠道越來越多,高考也隨著擴招等改革,不再是一個獨木橋。但是,對於縣城、農村的孩子來說,高考依然是他們努力向上的最主要手段。如果沒有高考,他們怎麼向上流動,如果沒有考上,他們的命運無外乎是做一個打工仔。而當他們埋頭學習許多年後,實際的生存能力卻並沒有增強,這就意味著高考對於他們來說,必須是一場畢其功於一役的“決戰”。在這個現實背景下,當高考依然是一種選拔性考試,依然是一考定終身時,學生、家長、學校怎麼可能忽視升學率。

  素質教育需要推進,但素質教育的推進也要注意現實的情形。在農村、縣城,必須看到素質教育推進中的兩個問題:人們素質的欠缺,人們對於升學率的看重。如果不作出相應的調整,或其他方面相應的改進,素質教育要麼會導致升學率的下降,要麼會導致這些地方的“葉公好龍”。因此,應該想辦法改變這些地方學生的素質養成環境,並且對高考的改革進行更符合素質教育而不是加劇應試教育的改革。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同時發力,素質教育才能成為農村和縣城的真實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