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做一個中國人需要多少本領

http://www.CRNTT.com   2009-11-06 10:55:30  


9歲女孩不願上特長班寫下保證書
  中評社北京11月6日訊/《東方早報》今天刊登評論員劉洪波的文章“做一個中國人需要多少本領”,作者認為,“9歲的孩子,3年6把式,家長和孩子應該說都為‘特長’作了努力。這固然有‘潛能’未被發現的可能,然而,我們難道就不能問一下,一個人沒有特長是否可能,又有何不可呢?”文章內容如下:

  做一個中國人需要多大的能耐,這個問題並不幽默。

  重慶媒體刊登了一個長篇報道,9歲女孩姗姗(化名)3年換了6個特長班,仍無任何特長興趣,向父母寫下保證書:“我自願不學鋼琴、電子琴、二胡、舞蹈等多樣,還包括繪畫、武術,我長大後不怨媽媽、爸爸。”

  9歲的孩子,3年6把式,家長和孩子應該說都為“特長”作了努力。這固然有“潛能”未被發現的可能,然而,我們難道就不能問一下,一個人沒有特長是否可能,又有何不可呢?

  但這個問題是沒有人去問的。人們大概相信“一個人總該有特長”,而且總該會在音樂、舞蹈、繪畫、武術當中有一樣,所以他們既不會設想一個人是否可能無特長,也不會設想特長班的種類是不是已經足夠。

  於是,大家“共同探討”對像姗姗這樣的孩子怎樣培養特長的問題。教育專家說,“當發現孩子遇上了令他雙眼發光的事物時,這種興趣就值得培養”。我知道,這指的肯定不是培養孩子去當美食家,雖然他們很容易見到愛吃的東西就雙眼發光。“聰明家長”現身說法,孩子不想學特長了,沒有逼,沒有打,而是陪著去學習,多鼓勵,也適當地發一下“威”,後來就又“學得津津有味了”。記者也著急:爸爸媽媽是望女成鳳啊,你怎麼就不來勁呢?未來要是沒有其他的同齡孩子強……

  好心,而且目標明確。孩子總得學點特長才好,否則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就會比同齡人差。這些所謂的“特長”,其實並非發乎意願,或者發乎意願也被認為沒有意義,大多會戛然而止,因為很快,孩子們就只要“考高分”這個唯一的特長,只是暫時地,大家還要在“學特長”的路子上,不知不覺或者順乎大流。對大量的人來說,“特長班”不過一個建立在社會焦慮基礎上的虛幻的本領培養經歷。

  從接受“特長教育”的普及程度來說,至少中國的城市,我估計已居國際領先水平。如此普及的特長教育,雖然或有成功例證,但罕有基於對某一件事情的熱愛從而發展了興趣的情況,仍然遍產“吃盡苦中苦,得成人上人”的人工錘煉佳話。

  我們這個社會已經習慣於認為,人應該掌握高強的本領,才可以立足於不敗之地。高強的本領、多樣的本領,這既是個人的基業,也牽連“強國”、“合格的公民”、“優秀的中國人”等等宏大概念。它隱然表明,一個人如果本領不夠高強,那麼不僅是活該無法獲得基本生存保障,而且有拖累國家、做人不合格、為國增恥的嫌疑。

  一個正常的社會又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它本身就是由大多數不具特殊本領的人所組成,這些人不僅將成為社會的主體,而且將成為社會的基石。所謂芸芸眾生,無非如此。這就是說,一個人原本即使無特長、無高超本領,也足以獲得怡然其樂的生活,足以獲得一種普通人的生活快樂和生活意義。

  一個社會,如果有這樣的理念,即人的基本快樂和基本生活必須靠“過人的本領”來保障,那其實是構造一種由“人上人”和“人下人”組成的社會。這種理念不僅取消普通人的生活樂趣和生命意義,並且為這種剝奪製造社會解釋。

  做一個中國人,需要多少本領?你需要防身的能力,例如你要能夠識別假幣,辨別商品真偽,面對各種現實傷害和心理危機,因為這些都是你自力救濟的事情,你須有以備之。你還需要進而擁有特長和過人本領。你不能是一個普通人,因為人們都認為普通人無價值、很悲慘,而且有礙國光、無可同情。

  在荒謬的社會現實和社會認知基礎之上,我們,中國人,都在努力掌握各種本領,走在逃離成為一個普通人的路上,而最後,大多數人仍然無可避免地成了普通人,他們不過是成為失敗者的標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