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大陸傳產台商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http://www.CRNTT.com   2009-11-28 08:55:27  


傳統產業面臨内外壓力,對大陸廠商亦然。
  中評社台北11月28日訊/《中央網路報》今天登出源自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的文章“大陸傳產台商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文章內容如下:
 
   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大陸台商遭逢紛遢而來的“內憂外患”,經營獲利日益窘迫。其原因一方面是國際環境日趨艱難,如消費景氣低迷、出口市場萎縮、原料能源上漲、人民幣值漸升、國際競爭激烈等。影響更大的是經營環境的丕變,包括基本工資調漲、土地取得困難、資金調度不易,加上內資企業崛起、外資進駐競逐等等。此外,更讓台商深覺“雪上加霜”的是,大陸當局推出部份“操之過急”的政策調整,包括勞動法規趨嚴、稅賦優惠削減、出口鼓勵中止等,加上土地配額、社保支出、排污環保等規定日趨嚴格,執法過程中妥協議價的空間也相對限縮。 

  對於大陸台商而言,上述內憂外患,可說禍不單行,嚴重衝擊其生存空間。根據學者估算,對於台商中的主力 — 以勞力密集、出口為主的傳產台商 — 來說,其平均生產成本估計遽增30%左右,整體營運成本則估計上升20%。傳產台商因此不支倒閉、搬遷外移者,已經超過千家。這類台商聚集的東莞受害尤烈,被台灣部份媒體稱為“台商逃亡潮”。面對種種“內外交迫”的挑戰,部份業界人士不免略有悲觀,認為對傳產台商而言,“路已走到盡頭”,展望未來前景,大概只能逐步退出。但結果未必如此悲觀,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傳產台商目前遭逢的挑戰,若能妥善因應,全面前瞻規劃,徹底調整體質,未必不能將目前的“危機”變化為未來的“轉機”。 

     一、危機性質:傳產台商遭逢兩種挑機 

  當前大陸傳產台商所面對的挑戰,基本上是兩種危機,既來自不同的源頭,發生時間也有先後之別。首先是2006年下半年開始,台商經營環境逐漸惡化,主要涉及工資、原料、能源、匯率等幾個層面,也包括大陸內資企業崛起及來自其他開發國家的競爭。隨後是始於2007的下半年,大陸當局逐步推動一系列的“強迫轉型”政策,大幅修訂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調降出口退稅稅率,以及針對“兩高一資”加工貿易企業的商品實轉等法規,引發相當震動,多數勞力密集型的傳產台商,經營前景日趨黯淡,部份開始觀望,部份另有計劃。之後方才是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全球蔓延的金融風暴與景氣低迷,歐美消費需求大幅萎縮,直接衝擊台商出口,更加深傳產台商的經營危機。以此類台商眾多的廣東為例,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已經倒閉或外撤者,達到台商總數的1成左右,還有1成仍處於“搖搖欲墜”、“心懷觀望”,未來恐怕也不甚樂觀。 

  深入觀察上述挑戰,我們不難發現,前一波經營環境的惡化,主要屬“結構性質”,而後一波出口市場的低迷,則基本屬“震盪衝擊”。對於後者而言,台商因應之道在迅速彈性調整,存活的關鍵則端視其體質是否健全。而事實上,相對大陸本土的製造業者,多數傳產台商因為利基紮實、財務穩健,承受衝擊的能力明顯更加優越。誠如隨後的一些訪談報導所觀察,在壓力有所鬆弛後(中共部份政策鬆動加上國際環境轉圜),大多數的傳產台商都能順利存活,即便其中部份關廠外撤者,或者著眼長遠考量,或者藉機順勢收攤,並非真的無法生存。但根據我們之前的分析,傳產台商其實面臨了兩種危機,若以為挺過這次的“震盪衝擊”,未來便能一片大好,並因此逃避或拖延必要的改革,結果恐將後患無窮,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畢竟,對傳產台商而言,如何因應經營環境的“結構變化”,才是其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為這樣的壓力將是長期持續而且無可迴避的。 

  若能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傳產台商而言,之前所面臨的蕭條與低迷,其實是淘汰問題廠商、促進有序競爭的必要過程。而來自國際的“環境趨勢”與來自中共的“超前政策”,則恰好提示傳產台商調整改進的方向。傳產台商若能以此為鑒,儘速未雨綢繆,改善自身體質,若能順利脫胎換骨,將更能因應未來挑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