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提升中國製造形象 需軟硬兼施

http://www.CRNTT.com   2009-12-01 10:31:12  


商務部在全球主流媒體為中國產品投放形象廣告
  中評社北京12月1日訊/《第一財經日報》今天刊登評論文章“提升中國製造形象需軟硬兼施”,文章表示,“商務部戰略性的關切,展現的是‘中國製造’的軟實力。而展現手法,又是西方社會熟悉的公共傳播方式,這無疑將起到一定的效果。與此同時,‘中國製造’也還有必要繼續苦練‘內功’,充分體現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對自主創新的尊重,以及對質量安全的尊重。唯有如此,‘中國製造’才可以說是‘軟硬兼施’,從根本上提升及改善國際形象。”其內容如下:
 
  中國商務部日前出手一招,接連購買了為期6周的廣告時段,投放CNN等國際主流媒體,欲借此提高中國產品的全球認知度,提升和改善“中國製造”的國際形象。

  在我們的記憶中,由中央政府部門出面組織,為“中國製造”在海外提升形象、拓展生存空間進行硬廣告推廣,這是第一次。也正因為是第一次,商務部此舉,獲得了很大的輿論反響與很強的輿論傳播效應。

  在一個全球化時代裡,在經濟貿易領域中,“中國製造”反映的是中國崛起,並深刻影響世界的一個特定現象。這個現象,確實難以被輕易忽視。近些年裡,中國生產製造(當然包括大量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的商品,如潮水一般湧向全球。很多西方國家的民眾,其尋常生活也因此與來自一個東方國度的許多商品產生密切聯繫。

  2007年、2008年間,一位名叫薩拉.邦焦爾尼的美國女記者撰寫的名為《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的圖書,在美國和中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反響,特別是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很多美國消費者的共鳴。薩拉與她的家人,選擇從2005年1月1日起,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貨。這個選擇,給他們的家庭生活帶來了種種不便。結果,薩拉一家的嘗試之路走到盡頭,在新的一年到來之時,這個家庭決定繼續與“中國製造”一起生存。

  薩拉的故事,是這個全球化時代的微觀剪影,是“中國製造”強大競爭力的生動體現。也正由於“中國製造”的這種競爭力,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外部需求成為拉動中國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中國製造”的出色表現,為中國經濟保持較高速度的成長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蓄。

  不過,也可以看到,外部世界對“中國製造”的認知並不準確。一方面,在一些國外消費者的眼裡,“中國製造”成了低端、低質的代名詞。由於信息與溝通的障礙,“中國製造”中一些具有更多技術含量、更富人文色彩的產品,還未能得到清晰的認知。

  另一方面,由於在價格等方面體現出的強勁競爭力,“中國製造”在一些西方市場可謂“攻城略地”,獲得了不少的市場空間。在這個背景下,“中國製造”也在海外產生了某些“利益衝撞”。近些年裡,我們可以看到,海外針對“中國製造”的無理指責日漸增多,吹毛求疵者日漸增多,貿易摩擦也日漸增多。

  因此,中國商務部門在國外主流媒體投放廣告,加強溝通,正是在為“中國製造”正名,在為“中國製造”爭取應有的地位與空間。“中國製造”並不只是生產低端產品,同樣生產高端、高品質的商品。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逐步調整,“中國製造”也正在通往一個更有潛力、更具活力的方向。

  同時,商務部的廣告,突出強調世界上各個貿易體共同分工協作、盈利共享的事實,強調“中國製造、世界合作”的理念。應當看到,在各經濟體經濟越來越融合的條件下,“中國製造”的身份並沒有隨之越來越模糊,而依舊十分清晰。某種程度上說,“中國製造”即世界製造,是合作共贏的產物,其成果自然也是由各參與者共同分享。

  不能不注意到,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海外針對“中國製造”的雜音又添幾分,針對“中國製造”的反傾銷舉措明顯增多,這主要是貿易保護主義指導下的結果。而從中國政府部門的角度來說,一方面,要積極通過輿論等多種力量,消除貿易保護的錯誤思潮,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中國製造”作出正面與積極的評價,改善提升“中國製造”形象。

  正如有觀察人士指出的,商務部戰略性的關切,展現的是“中國製造”的軟實力。而展現手法,又是西方社會熟悉的公共傳播方式,這無疑將起到一定的效果。與此同時,“中國製造”也還有必要繼續苦練“內功”,充分體現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對自主創新的尊重,以及對質量安全的尊重。唯有如此,“中國製造” 才可以說是“軟硬兼施”,從根本上提升及改善國際形象。

  應當承認,“中國製造”在過去曾出現過食品安全不到位、質量規範不到位等一些問題,且部分國內企業為了爭取國外訂單而“血拼”價格,自相殘殺,既“殺”掉了自己的利潤空間,又給海外留下了低價傾銷的口實——這些都是“中國製造”的軟肋所在。“中國製造”要使自身形象更健康清晰,價格更具有競爭力卻無把柄被人抓,的確還有很多功課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