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上海世博看大陸經濟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0-05-13 10:29:29  


 
                (四)掌握經濟轉型契機

  奧運和世博是近年兩大全球性盛會,展現出舉辦國家的實力、活力和魅力。有評論說,世博成就上海一時,創新成就中國大陸一世。上海世博精彩的文化活動與科技經濟帶來的思維衝擊,將成為推動中國大陸新文化創意與產業發展的力量,為今後的中國大陸帶來另一階段的改變。的確,上海世界博覽會帶來世人新的文化與經濟新理念,開拓新視野,提升了認知水平,對文化與經濟有相當大的啟發與激勵作用,但這些是否有助於突破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勇於實現光榮與夢想,就必須步步踐履,確實去做,切忌空想與浮誇。

  舉辦1964年東京奧運會和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後的日本,享受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榮耀,但同時助長了社會浮誇、投機、奢侈與經濟泡沫,繁華成一夢。上海世博會展示了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經濟和地緣影響力,但在180天的繁華和擁擠之後,上海世博會將給中國大陸留下什麼?除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與理想,大陸所展現的創意稍顯不足;在股市,上海世博概念股持續遭到熱炒,在炒作退潮之後,又能給資本市場和大陸經濟留下什麼?在這些方面都需要深入挖掘、掌握、耕耘、整頓,才能作出實際的貢獻。

  這次世博帶給中國大陸的啟示,主要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未來中國大陸的整個經濟體系必須在創意經濟的理念下重新整合與調整,其中以新能源和低碳為主的生態經濟的興起最為迫切。

  中國大陸是最大的碳排放國,實現經濟增長與保護環境的平衡將是未來面臨的嚴峻挑戰。“十二‧五”期間首要任務就是要培育和發展核電、水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新興能源產業。目前大陸已建成了十個規模較大的新能源基地,在短短六年的時間,太陽能占國際市場的比例由2003年的1%上升至30%,風電機組也從過去不到10萬千瓦飆升至目前的1,000萬千瓦以上。惟另一方面,大陸太陽能產業雖然急速進步,但研發產品核心技術缺失,科研仍然落後;更負面的是打著發展新能源的名義污染環境,甚至出現產能過剩,包括鋼鐵、電子、電信、建材等行業,都已因“增長極限”而帶來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困擾。

  今年第一季度,大陸因應金融危機的擴張政策效應繼續顯現,GDP增長11.9%。但是,實體經濟中新的增長點還沒有形成,下半年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增加,全年經濟運行可能出現“前高後低”的走勢。整體而言,未來最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大陸以出口為導向、高資本投入的增長模式是否已走到盡頭?經濟還會有多大的增長?怎樣刺激市場和持續帶動經濟增長?大陸產品還能憑藉價格優勢暢銷全球嗎?對充滿著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發展的大陸經濟,產業的升級轉型日益迫切。如果未能有效面對,則恐波及上海世博夢的預期效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