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張鐵志: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0-10-14 13:25:00  


張鐵志著:《時代的噪音》
 
  主持人:因為您又在做政治,我想問一下關於當時法國學生運動,1968年學生運動跟搖滾樂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張鐵志:如果單指1968年的法國學生運動跟音樂還不是太有關係,在法國更多是電影,如戈達爾參與很深。但是在英國和美國搖滾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在美國來說,如果沒有當時的民謠,沒有搖滾,基本上可以說那個運動是一個無聲的。音樂在當中扮演的是時代的原生態的角色,很多年輕人因為聽到這些歌曲,聽到約翰列儂的歌曲,聽到鮑勃寫的很多歌曲,而有了共同的價值或者認識到正在發生的許多事實,如反戰或種族平等。

  特別重要的問題是,面對六十年代那個激烈的時代,音樂人如何回應?比如60年代最大的樂團是滾石樂隊和披頭士,而1968年不只是法國,在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都有很大的反抗文化的青年運動。比如說披頭士出了一首歌叫做《革命》,對當時的學生運動產生懷疑;而滾石寫了一首歌《街頭鬥士》,鼓吹大家上街去與鬥爭。那個時代的急迫性使得這些音樂人不得不去回應。

貓王引發年輕人對身體的欲望

  主持人:我們剛剛談這些東西,感覺搖滾樂跟政治事件聯繫比較緊,但是平常聽到關於搖滾這個詞,好像比較負面,比較黑色。但是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說為什麼搖滾樂和犯罪這樣的事情交雜在一起,有人說搖滾樂常常和色情、墮落聯繫在一起,為什麼會這樣呢?

  張鐵志:搖滾樂從50年代開始確實是一種反叛姿態出現,最早是青少年對成人體制反叛,與性有很強烈的關係。大家都熟悉貓王,貓王在舞台上演出,室非常性感的姿勢,引發了年輕人對身體的欲望,一種誘惑。因此50年代成人覺得搖滾樂非常危險,加上搖滾樂標榜年輕人一種自我認同的態度,慢慢打造一種青少年亞文化的東西。後來與性,毒品總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這並非搖滾樂的反叛本質。

  我的書就是想說反叛有另外一種定義在,60年代開始搖滾樂有另外一種反叛,是去反叛不公不義的體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反叛。例如,60年代嬉皮文化聽起來好像跟毒品文化有關,但他們有一個比較正面的價值,追求和平共處,追求愛。搖滾樂的確隱藏了許多危險,再加上它其實後面明星體制,無可避免就會有很多誘惑在裡面,虛榮、榮譽、墮落的確有,但是又有一種理想主義東西不斷滋生。這就是為什麼我對搖滾樂非常著迷,因為它有這麼多不同的元素在裡面。

  主持人:剛剛說搖滾樂還有搖滾歌手,近年經歷自殺的事件也很多,是不是搖滾樂喚醒人的死亡傾向和暴力傾向呢?

  張鐵志:我不知道到底有搖滾樂造成多少死亡傾向。其實,跟好的文學作品一樣,搖滾可以探究人性的黑暗面,這也是他可貴的一方面,如果搖滾樂永遠只是花花草草也沒有什麼意思。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黑暗跟不安,我覺得搖滾樂只是讓我更去面對正視這些東西,並不是要我們回避;我們內心總是還是悲傷,陰鬱,跟黑暗的地方,我覺得這個反而更有意義。

  主持人:搖滾樂對年輕人對小孩子影響比較大,可是您現在人到中年,搖滾樂還在吸引你一些精神上的氣質是什麼?

  張鐵志:這是個很重要的題目。搖滾樂更多是一種青春的衝動。你看很多的樂手會有這個問題,年輕的時候做出很棒的音樂,老年之後慢慢變得很多抒情的,或者只是為市場而唱。不論在西方或者在華語音樂,很多人到一定年齡之後,就失去了那個犀利的地方。搖滾樂有理想主義與反叛性的精神,但它的反叛性被包裝在一個商業體制裡面,而不斷在囚牢裡面掙扎,要找到出路。正如我們在青春時懷抱一定理想主義,但現在進入到快中年40歲,面對這個社會現實的包圍,怎麼樣可以堅持下去,繼續做理想主義的事情,也是一個不斷思考的問題。搖滾樂變成我們人生一個重要的比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