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袁偉時:文化保守主義不可取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2:41:50  


 
  子雲:杜維明先生文章中曾說道“修身”是核心價值,我很想問的是,我覺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你個人的選擇,是政治家的職業選擇,它怎麼能夠成為一個核心價值嗎?

  袁偉時:關於“修身”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在中國來講,在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基礎上,在法治的基礎上,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點問題都沒有。如果胡錦濤鼓勵官員,你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首先是法治。這沒問題。如果真的提倡這個道德規範,是有中國特點的。不過,也要承認西方的官員、西方的個人有懺悔的傳統,這其實也是“修身”。

  杜維明先生講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是獨特的。

  子雲:我覺得不獨特。基督教中不就這樣嗎?自省和懺悔。

  袁偉時:我也認為這個不獨特。我自己沒有系統地研究過基督教文化以及各種文化裡面是怎樣對待這些問題的,但是到現在為止,他們提出來的我都感到說服力還不夠,都不夠獨特。

  我一直在觀察,看看專門研究儒學的那些人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發現,但迄今講的東西我都不太認同。

  子雲:很可惜我今天沒能集中提問,這個問題也是要問杜老師和您的。杜老師說是很贊成民主人權的,但是他同時主張“仁義禮智信”,我想問他在認同民主人權、憲政這些框架下,傳統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有哪些貢獻呢?

  袁偉時:我反覆考慮過,我相信仁義禮智信作為道德規範,是各個民族都有的,但是中國的傳統裡面灌輸了太多的等級和三綱的內容。所以我感到要肯定這幾個規範,就要先有兩個前提,一個是談這些道德規範必須在自由法治的基礎上、在全人類共同價值基礎上。第二個是在中國傳統裡面要去掉三綱。

  如果有這兩個保留條件,那仁義禮智信是值得肯定的。仁愛、正義這些規範理念上說是對的。我認為不要將道德規範孤立化,因為它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馮友蘭講過要“抽象繼承”,要考慮他提出這個命題的背後是什麼?無非就是不適應現代社會的東西要去掉,用這個抽象概念灌輸新的內容。

  所以,我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有它的合理性。

如何理解儒家的責任和擔當?儒表法裡太勉強了!

  子雲:下一個問題,我讀杜老師的書,他講了儒家是特別有責任、有擔當的,他說儒家基本精神是越有權勢的人、越有能力的人就該對整個社會負起責任,這不就是三個代表啊,因為你有擔當,所以你把我代表了,因為你有擔當,你把我的思想都控制了,您怎麼看儒家的這個“擔當”?

  袁偉時:我感到這是沒有辦法證明的命題。如果要證明的話,任何文化系統、任何官員群體都可能有兩個方面,肯定也罷,否定也罷,都有大量的例子。從整個社會結構上來講,只有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裡,才能夠形成一個真正有擔當精神,真正有責任感的政治家和公共知識分子群體。靠個人的自覺,任何社會都有,但是它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或者是強大的群體。任何時候都有舍生取義的人,但是很個別或者是少數。我們要看當時社會的整個知識階層的面貌怎麼樣,官員的面貌怎麼樣,其他各個階層的面貌怎麼樣,這樣才有比較準確的社會學的意義。

  子雲:我有一種感覺,先秦的儒家和西漢以前的儒家,講的多是統治的道,是不是會有這樣一種分裂?

  袁偉時:就是法家它也有它的道,任何一個家都有一個核心概念。儒家也是這樣的。它講它的那一套,但是它講要回歸到周禮,法先王,它是有一個系統的社會結構架構在裡面,它說的理想社會是有一套東西的。所以他施政的時候,你不要以為儒家的這些人光是傳授知識或者是像孔子後期那樣光是傳道的,不是的。孔子施政結果做出什麼東西來了?這裡面就有統治的道。西漢以後的儒家同樣講統治哲學,這是儒學的重要內容。

  現在有人講後來那些施政,或者是傳統的設施是儒表法裡。能這樣分嗎?它是傳統文化匯合成這樣的制度。如果說好事都是儒家做的,壞事都是法家影響的,這太勉強了。因為先秦儒家它本身就不是單純的理論看法,它有明確的制度向往——法先王或實行周禮,它自己的行動也體現了一種制度。孔子在魯國是怎麼治國的?他是不是就那麼仁慈?都有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