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袁偉時:文化保守主義不可取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2:41:50  


 
  子雲:梁啟超歐游回來之後可能對他有一些衝擊,他開始對傳統有一些反思,因為梁啟超去歐洲正好是一戰之後凋敝的歐洲,可能那個時候他有了一定的刺激?

  袁偉時:這是一個情況。但是辛亥革命後他就開始走向歧途了,當時一批優秀知識分子,包括嚴複,都走向了歧途。中國的知識階層對西方文化了解,不系統,不深刻。我曾說梁啟超是中國參政黨的創始人,參加袁世凱的政府,進步黨進去了,沒有起到在政權內部牽制袁世凱的作用。作為一個反對黨離開政府以後,也沒有起到好好監督的作用。我們現在的參政黨的模式,是梁啟超創造的。

  子雲:因為我看到了梁啟超的《歐游心影錄》,他本身是一個對傳統很反擊的人,一直向往西方的現代性,因為他去歐洲的時候正好是一戰後的歐洲。包括像杜維明先生講到的,一戰後德國都建中國哲學研究所,因為一戰失敗的時候,整個歐洲都覺得它無路可走,所以說梁啟超正好是在那個時候去歐洲待了那麼久,本來是追著影子去的,結果發現去那了之後這個影子是搖搖晃晃的,所以回來之後,他可能又更加開始想到從傳統中找資源、找東西,可能是這樣一種狀態。所以我想中國的知識分子向現代性的追尋還是有很多曲折的道路。

  袁偉時:對,中國知識分子中有一個困難,知識文化積累不夠,但是走上歷史舞台就碰到世界性的難題,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問題。他要對整個社會發展觀察得很全面、很深刻才能找到正確答案,包括我自己也是走過彎路才知道。過去我是這樣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人類向何處去,西方有一個答案,蘇聯有另外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更正確的答案,開辟了一條新路。

  現在絕大多數人看清楚了,蘇聯走的是人類歷史上的大彎路。梁啟超考慮過從傳統文化裡面尋找出路,但是梁啟超頭腦仍然比較清醒,既要傳統文化,也想要點社會主義,另一方面自由、民主、資本主義還是要的。

  包括對張君勱怎麼看?張君勱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家,一方面很堅持憲政,中國很多憲法他都參與了起草的工作,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另一方面他在20年代的好些思想認識是錯誤。他說要反對三重網羅:“曰國家主義,曰工商政策,曰自然界之知識”,就是科學技術、市場經濟等等,都是應該反對的。所謂三重網羅衝破了,還有憲政嗎?但是我們一些人到現在光看他提倡傳統文化,同一個年代講的其他東西就抹煞掉了。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更深刻的東西,就是文化是多元的,文化道德是公民個人自由選擇的。政府不能強加於人,政府的責任是要建立一個很好的文化制度。

  子雲:應該兼容並包。

  袁偉時:對,應該建立一個自由的文化制度。民國初年,在國民黨奪取全國政權以前有這樣的制度,所以才有新文化運動,才有那個時候的北大。就是說政府應該保護所有的文化。我們有一些學者在這個問題上不清醒。

  子雲:所以杜老師也是感嘆到,他說以前80年代的時候,中國各種學派的人都可以坐在一塊對話,現在我覺得知識界的分歧非常嚴重,基本上沒法在一塊對話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我覺得我們現在這個時候,因為我去年也參加過哥本哈根氣侯大會,為什麼現在這個話題被不斷地提起?可能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環境和100多年前梁啟超他們面臨的環境是有點類似的,比如說那個時代很多人也在講現代性。為什麼東方的“天人合一”的觀念會越來越多的被提起,他們覺得西方核心價值中人的自由、解放,追求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發展,對於環境是侵略性的,好像是不可以持續的。那麼古典中國束縛人的發展,小農經濟發展模式才是可持續的。其實全球在氣候議題上的衝突,歸根結底是兩種哲學思潮的交鋒,應該是自由發展還是應該節制自己?這個可能要往遠點看,就是西方發展模式和東方古老哲學的一種交織。所以,現在很多人,包括搞國學和搞儒學的人經常很喜歡講東方智慧拯救全球。什麼叫“東方智慧”呢?“東方智慧”包括哪些呢?這些也是很需要區分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