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袁偉時:文化保守主義不可取

http://www.CRNTT.com   2011-01-04 12:41:50  


 
  子雲:比如說殺少正卯,這是被別人說的道德污點。剛才講到儒家的獨特性,你覺得三綱獨特,這肯定是獨特的。那麼,請問儒學對整個中國最特別的貢獻是什麼?如果正面地找它的貢獻何在?

  袁偉時:它在自然經濟——農業經濟、農業社會的情況下,培育了一個很大的民族,在儒家倫理道德的教化之下,這個民族是比較平和的,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特點。不管中間有多少曲折,也有內外征戰,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畢竟融合了,在各個民族裡面這是非常獨特的。拿大清帝國與奧斯曼帝國比一比,情況就清楚了。

  另外有兩個制度很有意思:

  一個是在華夷之辨、天朝心態為基礎的朝貢體系。在這個制度下,處理對外關係相對說來,總體是平和的。鄭和下西洋,沒有占領殖民地。

  另一個是科舉制。在社會轉型期,它害慘了中國人,但建立之初形成了一個官僚治理體系,開辟了知識階層上升的道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益於社會穩定和發展,也是現代公務員制度的濫觴。

陌生人時代,宗法血親有優越性麼?

  子雲:現在有的儒家覺得儒家的優越就是他們的宗法制度和血緣關係,包括這種人際關係特別優越,我跟他們爭論過,他們說現在中國處在一個陌生人社會,為什麼有這麼多惡劣的事發生?就是因為本身宗法血親的關係被斷掉了。

  袁偉時:宗法血親是與農業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變了,無法維持下去的。

  子雲:等於說那是一個熟人社會的環境。所以我和他們曾有小小辯論,中國的社會治理,在周王朝崩潰之後,一直沒有找到好的模式。可以說從一個宗法血親社會已經走向了陌生人社會。但治理模式一直沒有從宗法家族治理模式中走出來。至今為止我們可能還是在弘揚一種人造宗法,比如說“爹親、娘親不如黨親”,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袁偉時:到現代經濟、市場經濟一發展,宗法關係沒辦法適應了。它必然要衝破,如果不衝破的話,市場經濟和現代國家無法建立。

  子雲:因為我那次跟他們討論,他們覺得儒家的宗法血親人際關係是很值得保留的,而且他們現在想建“尼山小鎮”,建個熟人社區一塊生活,他覺得最理想的就是N多個地方都是熟人一塊建個小區,社會不就和諧了嗎?您怎麼看?

  袁偉時:我從大家庭出來的,我祖父的家族有不少人,14個兒子,8個姑姑,是一個大家庭,我深刻了解大家庭內部的矛盾。看看巴金的《家》你就知道中國傳統的家庭是怎麼樣的。我自己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我在初中的時候念了巴金的《家》,就知道原來我應該怎麼樣觀察我那個家族。後來我為什麼曾經一度是很激進的青年,跟這個有關係。他們說的那些都是不可靠的,是相像出來的東西。他們沒有觀察社會的實際情況。首先是人,不管怎麼樣,他首先是獨立的,他有合理的利益,他肯定有個人利益。

  在個人利益裡面,小家庭是合適的,因為它是自由組織的。你要按宗法關係組織一個大家庭,必然是有很多衝突的,而且我可以用我的家族來說明。我的父親同母生的五個兄弟,感情非常好,但是我的嬸嬸、母親、伯母那些婦女們就合不來,沒有辦法,就把婦女們分出去,讓他們自己過。我的父親同一祖母生的兄弟一直不分家,同有些其他祖母生的兄弟就合不來了。所以這些問題一到市場經濟社會,現代社會的時候,它可以保持一定的親情,但是都是要在獨立的基礎上才親情才牢固。自然經濟瓦解以後,你說還要搞什麼宗法社會和熟人社會,大範圍內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少數人群可能有這樣的意願。西方民族、歐洲民族都有少數的基督教精神的公社。

  市場經濟制度下,要搞什麼熟人、血親社會,不過是是知識分子想像出來的東西。新文化運動中有人提倡新村運動,組織公社,很快就瓦解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