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議政制度的設計軌跡

http://www.CRNTT.com   2011-03-06 09:54:54  


1988年3月28日,人大代表黃順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公開發表反對意見,這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歷史上首次出現的不同聲音。 (賀延光/圖)
  中評社北京3月6日訊/坐在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的三層,只有用望遠鏡,才能看得清台上人的樣子。這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議政現場,近3000名人大代表,2200多名政協委員,以及幾千名記者濟濟一堂。 《南方周末》今載“中國議政制度的設計軌跡”:
  
  中國議政制度的設計軌跡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蘇永通 實習生 王鐘的

  人大代表人數過多,高層早就意識到。1979年修改選舉法時,時任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彭真說,代表人數太多了,並不便於代表們充分討論和決定問題,“形式上看起來很民主,實際上並不一定能充分發揮民主”。

  坐在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的三層,只有用望遠鏡,才能看得清台上人的樣子。這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議政現場,近3000名人大代表,2200多名政協委員,以及幾千名記者濟濟一堂。

  全國人大和政協,政治屬性不同,前者為最高國家權力機構,後者為統一戰綫組織,但始終交匯在一起。1949年召開的“新政協”承擔了臨時國會的功能,直至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1959年,政協三屆和二屆人大先後召開,形成“兩會”同步現象。

  1977年後,“兩會”還與黨的會議,從開會時間到議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特別是黨代會所決定的國家大政方針及人事安排,與隔年年初召開的人代會議題和選舉形成呼應。

  “黨代會——政協——人代會”,勾勒出中國式民主的基本邏輯:黨是國家的核心領導力量,與民主黨派實現“協商民主”,通過人大完成合法執政程序。

  從歷史經驗來看,“兩會”最為“生動活潑”的時候,往往是黨內民主最好的時候。

  前蘇聯建議中國盡快召開人代會

  “三權鼎立”的議會制一開始就被作為剝削階級的制度產物而否定。在中國的人大制度下,沒有朝野之分,不輪流坐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