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用工荒就業難並存 折射經濟轉型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1-03-12 08:56:42  


 
  具體而言,若制度環境更有助於提高資方在博弈中的地位,那麼資方可以獲取TFP增長所帶來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經濟增長收益,直接影響到勞動力市場的邊際工資,使勞動力市場的邊際工資偏離實際均衡值。改革開放30年來,資方利用其在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有利地位和市場獲取信息之優勢,穩固地保持了勞動力價格長期偏離實際均衡值,直到近年來隨著知識結構、個人訴求等優於前輩的新生代農民工成為主流,勞動力價格長期偏離均衡值的問題才得以緩解和改善。

  同樣,若制度環境有利於勞動力在博弈中的地位,那麼工人就可獲取TFP增長所帶來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經濟增長收益,甚至可以使資方投資收益偏離實際均衡值。當前歐盟和美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一問題。如美國三大汽車生產商就一度受制於龐大的工會壓力而陷入困境,導致除福特之外的兩家汽車商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同樣,歐盟法律賦予工會較大的權利,嚴格要求企業不能隨便解雇雇員,導致歐盟的企業長期以來面臨較重的勞動力成本壓力。希臘等“歐豬五國”的債務危機、日益扭曲的經濟產業格局以及私人部門活力的長期低迷,都客觀上佐證了強化工會權力的制度安排給整個經濟帶來的系統性損益。

  文章認為,正是中國長期以來在分配制度、勞動力市場制度等經濟制度層面偏向於資方,導致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內需承載力有限等問題。勞動力在當前制度框架下處於不利局面、導致缺乏一個激勵人力資本創新的機制,使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難以走出低端製造之宿命。同時,當前外需不確定,國內經濟過度依賴資本密集型投資如高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使經濟增長越高,經濟增長轉換為居民福利的通道愈逼仄。同樣,當前經濟內外失衡,導致了巴薩效應在中國的變異,即在人民幣匯率長期偏離均衡值下,由於經濟增長主要的收益方聚集於企業和政府,該效應表現為資產價格泡沫為主而非通脹為主,直到近年來資產價格泡沫風險過大,抬高了參與方的風險溢價偏好,巴薩效應才逐漸在通脹領域獲得體現。

  由此可見,除非一國勞動力市場出現顯著的非正常折損,否則一個經濟系統能容納多少勞動力和人口,是一個無需爭辯的自然狀態,不存在各個行業勞動力供大於求或供不應求等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