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失衡的廣東學“慢跑”

http://www.CRNTT.com   2011-04-30 08:33:34  


 
政府工程的人氣與商機

  這是一項政府工程。

  2009年8月,廣東省住建廳聯合省委政研室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關於借鑒國外經驗,率先建設珠三角綠道網的建議》,提出了5年基本建成綠道網。

  2010年1月,廣東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將珠三角綠道網的建設目標定為“一年基本建成,兩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

  在這次會議上,省委書記汪洋專門就綠道網建設進行了總動員。

  2010年的一天,綠道網建設範圍內的九個城市的市委書記和市長分別收到了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發出的信函——《關於開展珠三角綠道網規劃建設的工作意見》。這份函件不是給市委、市政府發的公函,而是給他們個人發的私人信函,可見意味深長。

  廣東省將綠道分成兩個層級:一是省立綠道,二是市立綠道。前者為連接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綠道,後者為城市內部的綠道。去年,廣東六條省立綠道全部拉通,今年主要進行市立綠道建設,即城市內部綠道建設。明年主要進行後續功能開發。

  進展如此迅速,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珠三角綠道網建設,需要多少資金?誰來解決?

  “有些人一聽珠三角建起了2000多公里的綠道,心想這得要花多少錢啊?”林木聲說,其實“花錢並不多”。

  他給《中國經濟周刊》算了一筆賬,珠三角建設2000多公里綠道,共花了30個億,平均每公里綠道花費約為150萬元。而高速公路呢,每公里造價少則三五千萬,高則近億元。

  “30億僅能用來建設幾十公里的高速,但我們用這幾十公里的高速換來了2000多公里的綠道,值!”

  林木聲說:“這筆錢攤到珠三角九個市並不多。”他表示,省政府一文不出,由各市自行解決。

  《中國經濟周刊》採訪中了解到,各市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各不相同。深圳是由市政府全部出資;廣州恰恰相反,由區縣自行解決,市政府並不出資;而東莞市則是市鎮各一半。

  而當記者走在廣州二沙島的綠道時,看到一個節點公園內赫然立著一塊石碑,上刻“傳祺公園”。原來該園由廣汽集團自願出資1100萬建成,回報是以其子品牌“傳祺”命名。

  在綠道網建設上,各地政府歡迎社會資金介入,而社會資金也踴躍參與。記者了解到,某城市綠道上的驛站建設就是由一家公司自願出資興建的,換得的是驛站的經營權。而記者在廣州驛站中看到的3G便民信息服務點的電腦,也是由中國移動公司無償提供的。

  “很多企業都積極主動參與綠道網建設。”廣州綠道辦負責人何俊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因為綠道網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大家都會到綠道來休閑。哪裡有人氣,哪裡自然就有商機。”

  相比資金,更為現實的問題是:2000多公里的綠道網,要占地多少?怎麼徵地?

  “綠道本身是生態工程,切忌用反生態的手段來建設。”林木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廣東省確定了建設綠道的三條原則:

  首先,要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的便道系統,按照技術指引來建設,足矣。

  其次,少大開大挖,避開需要徵地的地方。綠道的最大好處就是千姿百態,不要整齊劃一。需要彎就彎,需要直就直。

  再次,少搞永久性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因為永久就意味著鋼筋混凝土結構,綠道不需要這些,需要的是生態型的花草綠地。

  廣東省住建廳副廳長蔡瀛表示,綠道路徑很多是水邊、田邊、山邊,這些在城市規劃中,原本都是“邊角料”,而綠道網建設正是利用了這些不起眼的“邊角料”匯成了大網絡。

  不過也有例外。“東莞做綠道,最難的就是土地問題。” 東莞綠道辦副主任張常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因為綠道有規定的綠化控制帶,除了慢行道本身的5米外,還有兩邊的綠化隔離道,最短都市型也需要兩邊各留10米,這樣,占地達到25米。對於寸土寸金的東莞來說,用地就非常困難。”

  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如果是從一個市的層面來推動,會遇到很多部門阻力,包括各自部門對用地的理解與安排,比如農業局以後可能要劃農保地;水利局說要劃水源保護區;國土部門會讓你辦兩證一書等等。現在廣東省統一規定綠道建設用地屬生態用地,綠道游徑按照‘機耕路’處理便解決問題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