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失衡的廣東學“慢跑”

http://www.CRNTT.com   2011-04-30 08:33:34  


 
  記者了解到,近期,浙江省某個城市到東莞取經要做綠道時,張常路提醒道,“如果沒有省裡的統一規劃,僅僅土地這一塊在市這個層面,就會遇到一定的阻力。”

  綠道的市與市連通問題,也要依靠“統一規劃”來解決。

  林木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省立綠道網涉及到的市與市之間要連通,城市綠道涉及到的區與區之間要連通。市立綠道在一個城市內部統一規劃即可,但市與市之間的協調難度要大得多。譬如,甲市說我要這樣走,相鄰乙市說我要那樣走,結果,兩條線平行不能相交,自然無法成網。”

  記者在廣州採訪時了解到,為了連接問題,廣州和東莞就“吵了好幾架”。

  “大家都想自家建的綠道最好看,最生態。誰也不希望一條綠道走過來,你那邊鬱鬱葱葱,我這邊光光禿禿,甚至工廠青煙直冒。”何俊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經過協商,雙方都各退一步,終於達成共識,制定兩市跨界綠道建設的整體規劃,並順利實施。”

  對此,廣東省住建廳專門約請每相鄰兩市一起談,反覆協商,制成統一的跨界綠道網規劃,協調一致,最終完成了全省聯網。

  在各地政府看來,“省裡重視”,最直接的體現是省委書記汪洋的督促。據記者了解,汪洋經常會問各市領導:“你們那綠道建得怎麼樣?我什麼時候要到你們那看看綠道網。”

  他曾有這樣的表態:“省委書記、省長都價廉物美,你們需要我們說什麼,我們就說什麼。但你們不能光說不做,不僅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

  有時,某個市領導就會接到汪洋這樣一個電話,“今天我到你們那去了。你們那有什麼地方、什麼地方需要改進一下。”在接受本刊採訪時,也有某市綠道辦負責人吐露:“我們壓力大,說不定什麼時候,汪書記就微服私訪來考察呢!”

  “畢竟,我個人能看到的綠道網是有限的。”汪洋如是說。2010年,他提議組織了“省內青年記者綠道行”;今年3月,北京“兩會”期間,他又和中宣部商定,於4月份組織中央媒體記者實地採訪珠三角綠道網。

攔住城市“狂奔”的綠“墻”

  綠道網改變了廣東的什麼?

  “綠道網主要改變的是人們的感受,讓人們遠離城市的喧囂,體會到大自然的寧靜,體會到身心的愉悅。”林木聲副省長說。

  曾參與2009年綠道網建設提議的廣東省住建廳副廳長蔡瀛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作為一名城市規劃人,我們一直對城市的發展有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是:在國內的很多城市中,普通市民可能難以享受到綠地。實際上,在為城市做規劃時,都會預留綠地,但規劃落實後,往往會走樣,要麼綠地被樓宇擠占;要麼即便被保留,但卻被一些機關和大企業圈為私有,普通市民最終還是喪失了綠地。規劃圖上漂亮的規劃綠地,始終難落實。

  困惑之二是:城市無序擴張的前景堪憂。堵車、污染等大城市病的全面蔓延,令城市管理者措手不及,也給城市的規劃者和決策者提出了嚴峻挑戰。城市規模在狂奔,人口在膨脹,環境質量在下降,導致城市的活力在下降,城市的競爭力在弱化,市民的幸福感也在普遍下降。

  “幾年前,我曾經到美國做訪問學者。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工作者,專業導致我對紐約的中央公園印象頗深,那是一塊真正讓普通老百姓享用的一塊綠地。關鍵是,遍布全美都有這樣讓普通百姓享用的綠地。”蔡瀛有點感慨,“這些綠地雖然當時沒有被做成樓盤開發,卻給城市帶來了永久的紅利。不僅改善了環境,給市民帶來宜居家園,同時也阻止了城市的盲目蔓延,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增加了城市的競爭力。”

  珠三角也需要像美國紐約中央公園那樣,真正可以讓普通老百姓享用的綠地。“將綠地還給百姓,讓城市無法無序蔓延,也就是汪書記強調的,不能到處‘攤大餅’。”蔡瀛說。

  “去城市化”是綠道網建設的一個標準。與蔡一樣有海外留學經歷的張常路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城市中綠道建設標準,最厲害的要數‘綠化帶控制距離’,綠道兩邊要留出10米的綠化帶。”

  “一旦這塊地被建成了綠道,就誰也拿不走,就成了一條控制城市無序蔓延的緊箍咒。這就是城市的一條綠色生態廊道,也是城市的生態銀行。”蔡瀛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