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辛亥後人:從貴胄走向平民與政治漸行漸遠

http://www.CRNTT.com   2011-06-14 15:20:22  


 
  南方新軍

  不過首舉義旗攪動全局的並不是革命黨人,革命黨人在那年春天的黃花崗起義有著示範意義,但真正開啟一個新時代的還是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的主力,不是過去農民起義中的草莽英雄,而是經過近代思想訓練的新式軍人。清政府當年創辦這支軍隊,原本是鑒於甲午戰敗的教訓,整軍經武,用東西洋各國的新辦法訓練一支新式軍隊。應該說,經過幾年的訓練,這支軍隊已經徹底取代了先前的舊式軍隊,不要說什麼綠營八旗那些舊建制,即便在過去為清皇朝立過大功的湘軍、淮軍也沒有辦法比。領導湖北新軍起義的,並不是新軍高階層將領,而是中下級軍官,比如孫武、鄧玉麟、蔣翊武、劉複基、劉公等。實事求是地說,他們接受過君主立憲、革命、改良等各種各樣的新思想,他們對國家大事有一種本能的焦慮,所以當皇族內閣出台後,他們理想中的君主立憲成為泡影,這就是他們首舉義旗登高一呼的真實原因。這個具有鮮明政治訴求的舉事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索餉或嘩變,而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質。

  更重要的一點是,湖北新軍和北洋新軍一樣,都是受過近代教育的新式軍隊,所以他們在起事時,格外注意不擾民尤其不去影響外國僑民的生活和生意,主動宣布保護外國僑民的生命財產,並在軍事行動中盡力將衝突限定在南北雙方軍事力量的較量上,不將人民拖入戰爭,更不綁架人民成為戰爭的抵押。

  湖北新軍的文明之舉贏得了列強認同,所以才有各國領事繼而各國公使、各國政府宣布南方革命黨、湖北軍政府為交戰的一方,將南北戰爭定位為中國內戰,列強不偏袒不介入,這就為革命黨、為湖北軍政府贏得了時間贏得了空間。湖北新軍的領袖,除了先前的張之洞外,此時最重要的領導人當然就是黎元洪。

  湖北軍政府在黎元洪等人領導下,在黃興等革命黨人的參與幫助下,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相當發展,各省革命黨人或新軍將領在湖北新軍示範下,相繼宣布獨立脫離朝廷,這就使全國局勢迅速演變,對清廷來說無疑是日趨惡化。

  立憲黨人

  當武昌起義發生之初,朝廷迅即派遣陸軍大臣蔭昌率部前往武昌予以鎮壓,然而皇族出生的蔭昌或許真的沒有見過這樣嚴重的政治危機,或許其皇族出生也是個障礙,於是清廷很快起用三年前棄用的漢人能臣袁世凱。

  袁世凱之所以在清末民初獲得“非袁莫屬”的聲譽,那真不是浪得虛名,而是他在幾乎舉國一致要求民主共和的時候,中流砥柱般地堅守十幾年君憲主義立場,期望在大清皇朝既有政治架構中化解危機,推動中國政治進步。只是到了後來,當君憲主義實在無法被各方所接受的時候,袁世凱借力發力順勢而為,承認君憲主義已經屬於歷史,接受以民主共和為南北和談的主軸。

  在這一系列衝突、談判過程中,最值得觀察的還有一個重要群體就是立憲黨人。在預備立憲運動中,主要的推動力量就是這批立憲黨人,他們的態度決定了辛亥革命的發生及其後果。當他們向朝廷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國會請願運動時,他們實際上是認同朝廷的權威,是把立憲當做自己的事去做。然而朝廷辜負了立憲黨人的期待,無視立憲黨人的請求,以蠻橫的態度和手段去處理立憲黨人的可憐要求,從而用自己的手將這批改良主義者推到了政治對立面。立憲黨人對清廷越來越失望,對革命也就由先前的反對轉為同情。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立憲黨人或主動光復,或幫助、協助各省新軍起義,脫離朝廷,很快形成十四省獨立的陣勢,繼而促動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籌建,促動並把握了南北和談的主軸。從歷史層面說,如果沒有各省立憲黨人的積極介入,僅僅憑借革命黨人的力量,大約真的很難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拿下南方各省,更不可能形成與清廷分庭抗禮的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