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辛亥後人:從貴胄走向平民與政治漸行漸遠

http://www.CRNTT.com   2011-06-14 15:20:22  


 
  清皇室

  在這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大革命中,唯一受到損害的無疑是清皇朝。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個結果是清皇朝咎由自取。歷史給清皇朝留下許多機會,都被它白白錯過。甚至到了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等人領導的灤州兵諫爆發,清廷依然不覺悟,依然用討價還價的辦法去回應革命黨人和新軍將領的政治要求,於是清廷只能被歷史所拋棄,兩百多年的皇朝頃刻沉沒。

  不過,對清皇朝的最後表現也有可稱道的地方,就是清廷在最後時刻並沒有像歷史上的其他極權主義者魚死網破玉石俱焚焦土抵抗殊死搏鬥,而是知進退。當他們發現抵抗無益時,索性放棄了抵抗,以哀兵的辦法為這個皇朝贏得了尊嚴和保全。於是進入民國之後,人們對清廷最高決策者隆裕皇太後的決斷欽佩不已,或以為她是“女中堯舜”,對中華民族的和平發展貢獻殊巨。

  清廷最後決斷和結局,還得益於這個皇朝的主要雇員即那些具有新思想的清軍將領特別是北洋將領,在南北和談膠著戰火有可能重燃的關鍵時刻,是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聯名為朝廷指出一條明白的路:必須接受民主共和,必須在辛亥年結束之前作出肯定答覆。

  北洋將領陣前倒戈使清皇朝喪失了任何抵抗的可能性,但這些將領並沒有忘記這個皇朝的過去,並沒有對歷史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所以當南方革命黨人提供的退位條件使清廷覺得尷尬覺得無法接受時,又是這批將領大義凜然要求南方革命黨人應該尊重歷史,尊重一個即將消逝的王朝,民族應該和解,仇恨應該忘卻。於是南方革命黨人在稍後修訂的退位條例就充分體現了一種友善的和解精神。一場以法國大革命為取向為榜樣的大革命,最終得出一個中國式的結局,以和解代替了法國大革命及稍後的俄國革命都沒有辦法避免的大屠殺。辛亥革命的這層意義在人類文明史上應該得到充分展示和張揚。

  1911年中國大革命,在過去的評說中還有一個重要看法,就是沒有喚醒民眾,沒有進行一場徹底的社會動員,辛亥革命的結果好像並不徹底,用魯迅的話說,好像就是旗幟換了,人還是那些人,主子差不多還是主子,奴隸還是奴隸,甚至成為奴隸的奴隸。對於魯迅的抱怨和革命話語的指責,我們過去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解讀。

  其實,從現代政治的立場看,一切大的政治變動與一般民眾並沒有直接關聯,但政治變動卻可以也必然改變民眾的生活方式,只是這些變動並不一定要喚醒民眾的參與,並不一定要將整個社會整個民眾都捲入其中。當辛亥革命發生時,中國民間社會已有數十年發展,民間自治能力已有相當提升,政治變革被政治家限定在一定範圍,不去騷擾民眾綁架民眾,應該說是一種社會進步,是值得肯定的一種政治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