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印度:陌生的鄰居(上)

http://www.CRNTT.com   2011-07-02 10:31:42  


 
生與滅 

   憲法指出,印度的國家性質是:世俗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尼赫魯統籌下制成的憲法,也是尼赫魯治國理念的最高承載,依然沾染著他偏向浪漫的氣息。

  事與願違。印度國內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仇視情緒急速升溫,暴力衝突不斷。尼上台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上新德裡街頭,規勸教派雙方放下武器。理論上說,在宗教衝突極其矛盾的印度,秉持著世俗主義、無宗教傾向的國大黨是代表著所有印度人的黨派。但世俗主義觀卻實在難以滲透印度教社會,即使尼赫魯本人,作為純正的婆羅門,對於世俗主義的接受,也是矛盾的。當女兒英迪拉在1942年與費洛茲.甘地結婚的時候,尼赫魯強烈反對;原因之一便是費洛茲.甘地是虔誠的拜火教徒。

  自尼時代以來,印度的宗教衝突便未曾間斷過,而且始終是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世俗主義的夢想似乎從寫下之時,就面臨崩塌。

  由於印度民眾宗教般狂熱的個人崇拜,尼赫魯的統治在甘地去世以後達到空前的高度,可他在多年西式教育下卻對寡頭政治深惡痛絕。新憲法施行後,印度擺脫了成為專制國家的危險,進而成為獨立的民主共和國。尼赫魯親手寫進憲法的民主,成為奠立國家未來的基石。而且,他對媒體的態度,直接導致了後者日益上升為印度三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

  這位開國總理在1950年“全印報紙編輯大會”上如是說道:“對我而言,媒體的自由絕對不只是一句標語……我寧願印度擁有絕對的媒體自由,哪怕這會代理輿論並遭人誤導”,而“報禁便是獨裁”。尼赫魯親手打破了殖民時代英當局對國內媒體的控制,也不再框定新的禁錮。

  早期十年,在國大黨近乎“一黨專政”的局面下,尼赫魯並沒有利用行政手段強制幹預黨派組成。到1957年大選的時候,國大黨在奧裡薩、比哈爾、北方邦和孟買都無法贏得超過半數選票,只能選擇聯合執政。而在喀拉拉邦,共產黨更是成為印度歷史上除國大黨以外第一個獨立執政的政黨。尼赫魯在準備競選時,積極做著廣泛的全印宣傳,向超過3000萬民眾做了演講,形式意義其實更大在農民把尼赫魯當作神崇拜的時代,贏得選舉並非難事;可尼希望做到的,是留給印度民主的習慣。

  但是,這樣的“民主思想”卻在尼赫魯時代後期有些變味。尼親手將重工業全部國有化,並對私有企業實行嚴格的准入執照制度。尼赫魯對商業是充滿了敵視的,他無可避免地將商業與資本家的醜惡嘴臉聯繫在了一起。可充滿諷刺意味的是,尼赫魯所推行的民主,在這位受馬克思史觀影響極深的總理眼中,卻源自資產階級革命。更有史學家認為,印度的統治者,同樣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尼赫魯以及他的整個家族,對國家實行如此強烈的控制,被後人戲稱為“尼赫魯王朝”,這樣的稱號或許更讓尼失望。

  1962年10月,中印戰爭爆發,印度潰敗。中國軍隊在占據阿克賽欽之後,退到了麥克馬洪線以北20公裡。這粉碎了尼赫魯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親近,也標誌著尼赫魯時代的終結。1963年,國會對總理投出不信任票,而右翼派系也以此指責他整個發展規劃的失敗。尼赫魯跌下神壇,也離開了印度政壇。

  一年後,尼赫魯逝世。遵照他的遺囑,骨灰撒遍整個印度。

威權下  

   尼赫魯的的繼任者沙斯特裡執政不久便因心臟病發作暴斃身亡。很快,尼唯一的女兒,時任信息通訊部部長英迪拉.甘地成為新總理。國大黨主席葛默拉吉對外聲稱,英迪拉是具有領袖氣質的新星。

  顯然,此等說辭只是為了應付媒體。實際上,未諳世事的英迪拉,更像國大黨老臣手中的棋子。她年輕,在眾人眼中是一副羞澀而乖巧的樣子,不似右翼競選人德塞那般對整個利益集團帶來威脅。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流淌著尼赫魯的血液,這是國大黨贏取選票的最有力手段。

  英迪拉1942年嫁給了費洛茲.甘地,由此獲得“甘地”這個充滿極高政治價值的姓氏。可實際上,無論是在血緣還是在婚姻上,她都與聖雄甘地沒有絲毫關係。

  印度獨立後,英迪拉成為父親的私人助理。她比尼更加務實,也更加現實,不擅言辭的她會在第一時間選擇行動,而不是浪漫的尼赫魯式的設想與激情演講。略帶灰暗的童年,造就了英迪拉強大的內心,也造就了她強硬的態度。1958年,丈夫費洛茲逝世。1964年,父親尼赫魯逝世。政治生命才剛剛展開的她,給世人展現了堅忍的形象。

  事實證明,英迪拉.甘地後來與剛上任時的羞澀膽怯完全相反。她是機敏的政客,東征騎士,窮人之友,不結盟政策的捍衛者與背棄者,民主的踐踏者與守護者。她在位14年,上任時是印度最年輕的總理;大選失敗之後,成為印度歷史上首位在掌權後入獄的總理,以及第一位被刺殺的總理。她總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