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請孟子曾國藩剖析上海機場“刺母案” 

http://www.CRNTT.com   2011-06-25 10:17:54  


 
  案情分析:兒子描述自己行凶時“腦子一下子一片空白”,我們根本就不能相信他的“空白”說,他的腦子裡一點也不空,而且還塞滿了大大的一個字:利。

  按照孟子老師傅的觀點,母子兩個在機場交談的核心內容就是利:錢的問題。兒子的腦子裡就是裝滿這個來和母親交流的,說明他可能在飛機上對於錢的話題醞釀已久,怎麼可能一片空白?這個情形和兩千多年前孟軻老師去魏國有點相似。

  魏惠王見到孟子的第一句話就是:老人家,您不遠千裡而來,將有利於我國嗎?(亦將有利於吾國乎?)如果套用在這位留學生的身上,可能就是這樣:媽媽,您大老遠來接我,有錢給我嗎?

  從魏惠王的提問中,孟老師診斷出一個很大病症:利欲熏心。於是趕快就對症下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只講利有什麼害處呢?它會將人際關系簡單化為一種利益的索取關系。

  我們看這個利益索取關系的公式,並且進行推演:

  大國大夫將萬乘之君當成取款機,小國大夫將千乘之君當成取款機,留學青年將母親當成取款機,這樣一種簡單的粗綫條的人際關系導致惡性結果: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上下級之間以索取利益相許,國家就危機了。我們再把孟老師的結論推論下去:家庭成員間索取利益,家庭就危機了。

  把母親當成取款機的少年, 此刻看到取款機功能障礙,取不出款,自然惱羞成怒,他取出刀來洩憤,在他眼中,刀子所刺的,只是一台取款機而已。

  刺母一案,似乎源於物質條件的不能滿足。果真如此嗎?孟軻老師又進一步分析:只要索取的心態存在,任何物質條件都不能填平。

  那些篡位弑君的大夫,物質條件不夠好嗎?他們的資產占整個國家資產的十分之一,“萬取(占)千焉,千取百焉”,但因為只有利字當指導原則,結果導致不全盤索取過來就不會滿足,這個叫“不奪不饜”。那位留學生的條件無需多言,能夠去日本留學,物質條件不會太差,而且他的母親是借款供他讀書,不說錢,起碼這份愛心已經夠豐厚的了,但他還是“不奪不饜”,於是操刀弑母。

  不過,還有一點要請教孟軻老師的是:作為平常人,我們這些做兒女的,也會因為某些事情、某些利益,導致怨母、罵母,乃至斷絕關系,但不至於刺母、殺母。

  刺母之下,安的什麼心?這似乎超出了利的範疇,請孟老師進一步分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