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南海:中國崛起壓力的作用點

http://www.CRNTT.com   2012-01-29 09:36:02  


   
  誰能在南海地區制衡中國
  
  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的考量其實與東盟擴員殊途同歸,簡言之,它們都不希望為大國政治所湮滅。正如新加坡前資政李光耀所指出的,中美發生衝突,是東南亞國家最擔心的事情,它們不想面臨非此即彼的選擇。因此,在越南和菲律賓拉上美國、日本和印度的同時,菲律賓近日又在拉攏歐盟介入南海問題。它們希望這些大國相互制衡,唯恐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但是它們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即小國無論如何從中漁利,其基本保障還是要靠大國來實現。換句話說,不論它們如何試圖前門拒狼,總免不了後門迎虎。它們現有的行為很可能導致這樣的後果,儘管它們自身也有所警覺。目前來看,介入南海問題的大國有日本、印度和美國。

  日本視馬六甲海峽為海洋生命線,但是日本在南海又沒有領土要求,因此日本介入南海的理由本身是非常牽強的,也是赤裸裸的。在日本本屆新內閣組成後不久,外相玄葉光一郎就於10月11日開始了為期五天的東南亞之行。此行最受關注的,是他同印尼等方面就“海洋安全保障問題”進行的溝通和協商。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日本政府正在籌劃與越南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一起,建立一個有關南海主權問題和保障航行安全自由的協調機構。11月中旬,首相野田佳彥出席了東亞領導人系列峰會,在會上提出“海洋ASEAN經濟回廊”構想,希望與東南亞國家達成共建共識。而這一個“經濟回廊”實際上是“環南海經濟回廊”,顯示日本全面介入南海問題,以確保日本在南海海域海洋與航行權益的立場。

  吳心伯教授認為,日本介入南海首先是為了配合美國。美國在其具備優勢時一般都是自行介入問題區域的,而在其劣勢時則煽動友方來制衡。因此我們發現在南海問題上,美國特別鼓勵日本和印度制衡中國。其次,日本顯然是為了在東海爭端獲得優勢而在南海問題上牽制中國,使得中國分身乏術。最後,日本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在戰略上越來越藐視日本了,所以日本在東南亞的表現也是對中國這種看法的回應。

  不過,雖然菲律賓等一些國家積極拉日本介入南海問題,但是並非所有東盟國家都贊成這一做法。早在今年1月,印尼外長就表示了對日本介入南海問題的擔憂。6月和11月,印尼又表示南海問題應該在當事國之間進行解決,這是非常明顯的排斥日本的做法。印尼不僅僅是從日本歷史問題方面考慮,也有不希望其他大國過多介入南海問題,進而削弱其自身地區大國影響力的考量。由此看來,日本儘管有介入南海問題對中國進行制衡的打算,可是“不在其位,難謀其政”。日本在南海問題上的想法很多,但很難付諸實踐。同時,考慮到日本憲法的限制以及多年來日本經濟疲軟又頻遭不測和日本自身地理版圖對其國家能力的限制,日本對於南海問題的影響力終究是有限的。

  印度是今年十分活躍的國家,從媒體到官方無時無刻不把矛頭對准中國,也經常在周邊國家中展示自身的大國地位。但畢竟印度的核心利益區域不在南海地區,印度的一系列戰略文獻都將印度的核心利益區域定義在印度洋流域。儘管對於遏制中國來說,印度的確樂為其事,一方面可以限制中國在參與南亞事務時擴展影響力,尤其是以此作為回應中巴特殊關係的手段;另一方面則可以獲得一些經濟利益,比如印度與越南在南海油氣的開發合作。但若要在南海問題上有所行動,印度必須考量承擔制衡崛起國責任的代價,更何況這一領域對印度來說遠沒有那麼重要。加上印度的宗教和文化傳統特性,很難說印度具備在南海問題上制衡中國的基本條件。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南海問題上,東南亞諸國、印度和日本都無法成為有效的制衡者,所以美國這一次下了決心必須自己出手,在希拉里高呼“重返亞洲”的同時,美國的部署再一次瞄准了亞太地區。
  
  美國出手,要讓中國確信其能夠使用武力
  
  “離岸平衡手”——這是人們對英國當初在面對歐洲大陸可能出現的競爭對手時經常扮演的角色的描述:借助水域的阻隔,推動歐洲其他國家與崛起國對抗,維持歐洲的平衡,防止出現強大的挑戰者,而自己作壁上觀,從中漁利。離岸平衡手的原則只有一條:避免某一地區出現一個霸權國,現有主導國首選推卸責任,其次就是加入反對崛起國的一方來消除隱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徹底接過了英國的權杖,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充當離岸平衡手。在歐洲實行“馬歇爾計劃”,希望歐洲可以獨自承擔制衡蘇聯的責任;在亞洲一度想利用國民黨政府的中國來制衡蘇聯,後來蔣介石倒台,美國才開始重視日本的地位,並不遺餘力地在亞太地區多點駐軍。這是因為日本戰略資源過於有限,美國無法推卸責任,只好自己進行制衡。

  霸權國與崛起國的逐鹿貫穿著世界歷史。當中美相對實力發生一定變化時,美國為了維繫自己的主導地位就必須要制衡中國。如前所說,目前亞太地區沒有合適的制衡國,美國則需要挑起這根“大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