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轉型之困 在於權力邊際失範

http://www.CRNTT.com   2012-03-28 08:16:23  


  中評社北京3月28日訊/近日,在首屆嶺南論壇上,中歐國際教授許小年發言稱“推動中國經濟創新,首先要解散發改委”,揭示管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折損。而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以發改委將來“會下台”進行正面回應。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坦率而言,當前牽制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主要障礙,是過度行政管控下的非市場性交易成本,甚至權力租金。這種以政府控制力主導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混淆了經濟增長與經濟規模增長之內涵,導致了經濟增長過度粗放式規模投入。事實上,經濟增長的本質是索洛剩餘,即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TFP增長則倚重於企業家精神。

  顯然,真正的經濟增長是管制經濟所難以有效駕馭的。其原因首先在於,科技進步和資源優化配置倚重的是市場自由競爭所釋放的價格信號指向,而市場價格信號分散在萬千市場主體中,且呈趨勢互動的動態演繹過程,這使得任何再強大的組織,不論是基於信息搜集和判研技術,還是自身精力,都難以捕捉到有效的信息影響或決定技術進步方向,並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

  政府直接參與並幹預企業的轉型、技術研發和投資損益審批等,將增加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甚至導致權力尋租,妨礙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培育。畢竟,由於政府無法有效為市場信息賦值,使政府不可能構建客觀性標準進行實質性審批,因此政府的審批大都內生有大量的自由可裁量空間,並最終衍生出權力尋租問題,導致經濟效益折損要麼以權力租金形式體現,要麼以過長的權力審批流程導致市場機會不再而凸顯。

  當然,權力管制等之於經濟的影響,取決於管制耗損的租金與TFP帶來的財富增值收益之邊際效應,即若TFP的增值收益高於管制等耗損的經濟租值,那麼經濟總體趨向發展,否則若TFP的增值收益低於管制等耗損的租金,那麼經濟將陷入滯脹。如改革開放初,由於資本的稀缺,國內要素資源尚處於物化或貨幣化過程中,這使得經濟哪怕是粗放式規模擴展也足以抵消管制對經濟資源的耗損。然而,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要素資源對外依存度趨高,粗放式規模投入已難以持續,從而致使管控等對經濟的耗損脫穎而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