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12-04-04 10:59:21  


 
  莫入國際化誤區

  文章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最重要指標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交易中人民幣計價的份額,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的標誌則是石油等戰略資源和資產的人民幣計價。而充當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產只是讓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經濟的高成長,體現的是中國穩定國際貨幣體系、增進全球福利的貢獻。這一點我們在對外政策制定和實施中需要有清醒認識。

  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是,2011-2025年間人民幣國際化的潛能有多大?

  我們假設: 1、國際貨幣經濟環境不變 (這使我們的結論可能相對保守); 2、 2011-2025年全球GDP每年平均增長3.5%; 3、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至目前日本和英國的水平; 4、設定中國經濟增長和人民幣匯率兩階段 (2011-2015、 2016-2025)變化的樂觀、中性與悲觀的三種情境。在這些假定條件下,我們的虛擬數據仿真分析得出9種結果。基本結論是,不考慮在位貨幣慣性優勢的場合,2025年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權重可達16%—26%,接近目前的歐元水平;考慮在位貨幣慣性優勢時,2025年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權重可達7.3%—10%,即達到或超過日元曾經達到的最高水平。人民幣具有成為僅次於美元與歐元的第三大國際儲備貨幣的潛能。如果改革開放的路徑正確而平穩,人民幣成長為關鍵的國際貨幣也許只需要10—20年。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標誌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計量指標不是一回事。一種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通常可由三種指標計量:一是在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所占比重;二是在貿易、投資和金融交易的結算和支付中的占比;三是在商品與資產交易計價中的占比。由於市場經濟活動中一種貨幣的運用不太好統計和測算,因此學者通常都拿IMF公布數據的官方外匯儲備權重作為一種貨幣國際化程度的代理變量。但是,貨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核心在於市場經濟和金融交易中計價功能的發揮。商品和服務的計價功能派生出結算和支付功能,而金融資產的計價功能才派生出財富貯存功能和外匯儲備資產的權重。

  從歷史經驗來看,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給美元帶來三大秘而不宣的好處:通過輸出美元這一虛擬符號即可換回石油這一戰略資源;通過美元匯率操縱世界石油市場;與黃金脫鈎後,通過與石油掛鈎維護了美元作為計價尺度和交易媒介的國際貨幣功能,進而延續了美國作為關鍵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全球霸權地位。美元與黃金脫鈎後,美元在全球中央銀行儲備貨幣中的比重不降反升,從1970年 的 71%提 高 到 1975年 的78.9%,其背後的重要因素就是石油美元計價帶來的石油美元積累,以及石油美元推動的倫敦歐洲美元市場 (以美元計價的海外金融市場)的發展。

  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最重要指標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交易中人民幣計價的份額。人民幣國際化成功的標誌,則是石油等戰略資源和資產的人民幣計價。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是在國際市場計價中的運用,它幫助中國擺脫國際匯率波動風險。相比較,充當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產只是讓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經濟的高成長,體現的是中國穩定國際貨幣體系、增進全球福利的貢獻。這一點我們在對外政策制定和實施中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否則就會陷入人民幣為國際化而國際化的誤區。

  在此,順便對日本和韓國央行將持有人民幣國債的事情做出評價。讓外國央行持有人民幣國債應看作中國政府對外關係的示好行為,與人民幣國際化本身無關。考慮到未來國際經濟格局長期變化趨勢,各國央行大都期望中國政府發行大規模國債讓他們置換美元資產。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所長河合正弘,2011年8月在上海的東亞金融合作論壇上,就曾提出這樣的意見。國際投行等外資金融機構也借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中國加快開放資本賬戶。需要明確的是:官方外匯儲備中人民幣的權重不是人民幣國際化需要追求的指標,相反這一指標只應是全球資源和資產人民幣計價權重的一個自然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