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策略

http://www.CRNTT.com   2012-04-04 10:59:21  


 
  機遇與風險並存

  文章指出,在國際貨幣金融環境不穩定的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重心應放在積蓄能量,即穩健創造國際需求上面。在此判斷基礎上,可以將未來15年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策略定義為:前期穩健創造國際需求、後期激進釋放海外供給。

  當前不穩定的國際環境是否適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首先在此引用兩個長期預測成果,討論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一是渣打銀行全球研究部2010年10月發表的 《超級周期》報告。它假定2010—2030年美歐日分別以2.5%、 2.5%和1%的趨勢增長率增長,中國以6.9%的平均增長率增長。 2030年中國的名義GDP全球占比為24%,美國是12%,美歐日經濟總量的全球比重將從2010年的60%下降到2030年的29%。二是歐洲國際經濟智庫和法國國際經濟智庫的聯合報告(CEPIIBruegel, 2011)中,提供了1870—2050年部分國家和地區在世界GDP中所占份額的變化趨勢圖。該圖最重要的兩段趨勢線是,美國從兩戰期間的46%下降到2050年的11%左右,中國從1980年的不到3%上升到2050年的34%。由2005年不變匯率計量的這兩條曲線,將在2016—2018年間相交,自此,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並急劇擴大兩者間的差距。雖然此項對中國的預測不排除有樂觀因素,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只要不為大的社會經濟危機所中斷,這一大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而IMF近期提供的數據則顯示,2010年世界GDP總量達到62.9萬億美元,全球由銀行資產、股票市值和未清償債券餘額加總的傳統金融總資產達到25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4倍,其中歐盟與新興工業國家約為5.5倍。另外,全球金融衍生品賬面市值達600萬億美元,接近世界 GDP的 10倍,其中最大部分應該集中在美國。由此可見,全球金融總市值大致為GDP的14倍,金融泡沫已膨脹到十分嚴重的地步。本次金融危機的發生是全球金融經濟的歷史性轉折點,從泡沫生成到去泡沫和去杠杆化,後一過程已經開始但遠未結束,估計未來10年都會以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機表現和延續。因此,未來10年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動蕩不定的國際貨幣金融環境。

  在這樣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與風險並存。機遇在於,各國央行和投資者都在尋求更為安全的財富貯存工具,以置換貶值風險巨大的美元和歐元資產。中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效保護投資者權益的基礎制度建設和資本市場體系的深度發展方面,如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話,放開資本賬戶後,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取得決定性成功。反之,在經濟金融轉型沒有取得突破情況下放開資本賬戶,允許國際投機資本大規模進出,則很可能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因此,在國際貨幣金融環境不穩定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的重心應放在積蓄能量,即穩健創造國際需求上面,而不是急於推出人民幣的海外供給。

  在此判斷基礎上,我將未來15年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策略定義為:前期穩健創造國際需求、後期激進釋放海外供給。穩健創造需求的著力點在:資本賬戶管制條件下快速推進和強化海外商業存在,加快經濟和金融轉型,同時為後期激進釋放人民幣海外供給創造合適的國際貨幣金融環境,即從亞洲著手推進國際社會加強對國際匯率波動和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管理。

  首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培育強大的海外商業存在。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核心,是人民幣國際計價功能的形成。其前提是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全球貿易、投資、生產和金融活動中能夠逐步取得主導權,這是人民幣國際化成功推進的微觀基礎。如果沒有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在海外的快速發展,外國投資者出於升值預期持有中國可交易或具有流動性的人民幣資產,極易導致中國本土資產泡沫的急劇膨脹,一旦外資撤離就可能引發泡沫破滅型金融危機和貨幣國際化進程的逆轉。

  其次,需要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經濟轉型在兩個方面可以看作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條件。首先,從國際經驗和我們的實證分析結論來看,進口與貨幣國際化具有十分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進口將是人民幣長期輸出的主渠道,進口的持續增長有待中國經濟從出口導向型轉為內需拉動型經濟。其次,只有經濟的成功轉型才可能為增長提供需求和供給的持續動力。目前,中國製造業的生產規模已屬全球第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出口是靠美歐不具有可持續性的過度消費支撐的。隨著美歐相對經濟地位的下降和財政的收縮,中國出口增長已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只有內部市場的開發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的需求拉動力。另一方面,中國高投入低效益的傳統增長模式已面臨資源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只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經濟效率的提升,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的供給能力。中國經濟只有通過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成功轉型,才能支撐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長期信心,從而為人民幣創造持續穩定的國際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