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黃昉苨:錢穆對主流的不妥協不是偏執

http://www.CRNTT.com   2012-05-18 12:34:24  


錢穆先生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訊/“他們不向現實投降,不向污濁妥協。因為即使整個世界都貧困無力,只要教育還在堅持著對人類靈魂的關懷,不放棄對激發學生更高貴品性的可能,社會總有希望。”此間中國青年報日前登載文章“黃昉苨:錢穆對主流的不妥協不是偏執”: 

  我曾對錢穆不以為然,尤其是他身上有種老派的不現實。

  這種不以為然也許能追溯到小學,在楊絳的散文《車過古戰場》中,我第一次讀到了錢穆,他看起來是個一肚子典故的固執老頭,貧困,自尊心強。

  與楊絳同車上北京的他,始終不願吃一口她給的餅幹。為維繫困窘中的尊嚴,寧願趁人不注意時去站台上胡亂買些食物。一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商品經濟的浪潮中成長著的小孩,怎麼能理解錢穆這種書呆子氣的自尊心呢?

  那年頭,經濟迅速發展,萬事都有新景象,老規矩徹徹底底過時了,不懂變通的人是被嘲笑的對象;這篇平淡的散文,也很快被我置諸腦後。

  再聽聞錢穆,就是上大學之後。我無比驚訝地發現,在港台教授的世界裡,“錢穆”是一個崇高的名字,代表著某種我們並不熟悉的信念。

  譬如我在學校的方柱子上磕破了皮,有人建議我向校長反映此地設計的不合理,並相信一定會得到解決,因為“你們的校長,那是錢穆的學生啊”!

  再譬如來自香港的郭校長,每逢學校裡有個大小事,他總愛在演講裡回憶在新亞書院講課的錢穆:當年,在一座破房子裡,先生和學生都窮得沒飯吃,但即便這樣困窘,為了傳統文化的使命,錢穆先生還是穿學士袍來授課。

  所以校長深有感觸: “知識是有生命的,錢穆的《國史大綱》是在戰亂中寫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血有淚。書院的重建也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生命去支援生命。這樣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帶走的就不是學位,而是一生要走的方向……”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