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且看中國社保黑洞

http://www.CRNTT.com   2012-06-08 11:14:05  


  中評社北京6月8日訊/“雖然中國顯性的國家資產負債表狀況良好,但存在很大的隱性負債規模。人口老齡化在加速,二十年後中國的社保缺口有可能達到70萬億元之巨。防患於未然,如何結合國家資產負債表構建全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成為新的方向。”最新一期《證券市場周刊》(2012年6月2日出版)刊載特約作者曹遠征、鐘紅、廖淑萍、葉蓁聯合撰文“社保黑洞”,全文內容如下:

  自2010年初以來,政府債務危機開始在歐元區蔓延,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國紛紛淪陷。在陸續推出兩輪量化寬鬆政策後,美國政府的債務風險也開始抬頭,聯邦政府總債務占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63.7%激增至2011年的101%,總額高達14.79萬億美元。

  政府債務及與之相關聯的包括居民和企業在內的國家資產負債可持續性問題浮出水面,而這又是傳統經濟學中很少涉及的問題,它警醒世人必須高度關注國家資產負債的可持續性。

  中國顯性的國家負債規模並不大,但在地方債、鐵道債和社保缺口等隱性負債方面卻規模龐大。一旦這些隱性負債轉化為顯性的,就會嚴重衝擊中國的國家資產負債表,並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產生負面的衝擊。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如果現行的社保制度不變的話,未來的社保支出缺口會是一個天文數字——估計二十年後這一缺口占GDP的比重可能達38.7%,遠超過許多發達國家的缺口比重。而且人口老齡化還會對社會、文化、政治等領域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 “多米諾骨牌”相繼倒下 金融危機是資產負債危機

  此次金融危機及後續問題均源自不牢固的國家資產負債表。所謂國家資產負債表(National Balance Sheet)是指包括了政府、居民、非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等所有經濟部門在內的資產負債信息。它反映了整個國民經濟在某一特定時點上的資產和負債的總量規模、分布、結構和國民財富及總體經濟實力的狀況和水平。資產負債表不牢固主要表現為結構錯配、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

  首先是結構錯配。在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中,居民、金融機構和政府三大部門的負債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結構錯配,並且這種錯配還在部門之間相互傳染。以美國為例,在居民部門“寅吃卯糧”式的負債消費模式下,住房按揭貸款和消費信貸不斷提升,其資產負債結構嚴重失衡。隨著房價泡沫破裂和次貸危機的發生,居民開始降低消費,修復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而金融機構為降低自身的杠杆率也開始收縮信用。二者的共同作用導致實體經濟受到嚴重衝擊,經濟出現衰退。政府為了應對衰退,通過一系列的經濟刺激計劃,擴大政府投資,提高政府部門資產負債的杠杆水平,使得結構錯配傳染到了政府部門,放大了政府債務的風險。私人部門的債務危機最終演變成為政府債務危機。

  其次是貨幣錯配,其典型表現就是資金來源與使用的幣種不一致。國內金融機構用外幣借入資金,卻以本幣形式投放國內,甚至還出現國內企業用外幣為其國內業務融資,居民用外幣進行存款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