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電視劇《知青》帶來什麼樣的記憶?

http://www.CRNTT.com   2012-06-22 09:08:48  


資料圖:知青在農村
 
  知青的記憶是“文革”記憶的一部分,在“文革”記憶還有許多禁區的今天,知青記憶被美化,本不是一件太令人意外的事情。問題是,這種不真實的美化恰恰是以歷史真實的面目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有人為《知青》辯護說,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主觀的“觀眾接受”比客觀的“歷史真實”更為重要,“這部劇顯然不是‘老三屆’們的專屬,不同時代的人看過都會有截然不同的觀後感。有的老知青認為劇中表現的知青生活不夠艱苦;有的90後觀眾則認為當年的激情歲月值得向往”。

  如果《知青》僅僅是讓像耶子這樣的觀眾覺得虛假,那還至少能勾起他們對知青生活和“文革”往事的一些真實回憶,這些刻骨銘心的創傷性記憶中其實已經包含了某種對“文革”的反思。但是,如果這個劇帶給觀眾的不是這種反思(不管多麼間接或模糊曖昧),而是對所謂“激情歲月”的“向往”,那就遠遠超出了一個故事的細節真實範圍,使《知青》成為一部足以令人擔憂的作品。

  為了不至於營造“激情歲月”的虛幻景象,電視劇的編劇似乎有責任明確地告知觀眾,自己只是在“說故事”,而不是在“記憶”那一段被稱之為“知青歲月”的“歷史”。故事是在被稱為“歷史”的時間中進行的,但這個時間的背景並不能等同為記憶,這個歷史背景與其說是編劇者可靠的知識源泉,還不如說是他自身殘缺的象徵,然而,它也反映了我們共同生存狀態的種種不足,以及我們無法表達共同記憶的無奈。(作者系加州聖瑪利學院教授)

相關鏈接:紅衛兵消失在文革中 毛澤東決定下放知青始末

  2012年06月09日06:11人民網

  紅衛兵組織是在毛澤東支持之下發展起來的。但是,紅衛兵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自然消失了,這與毛澤東對紅衛兵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有直接關係。

毛澤東曾經認為,搞“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是青年學生,因此他支持紅衛兵

  從1963年起,毛澤東就認為中國存在—個官僚資產階級,並且已經掌握了基層一大部分權力。到1964年,他認為,搞“四清”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要尋找新的解決辦法。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澤東對中國國內政治形勢作了極為嚴重的估計。他認為,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共中央內部,已經產生了修正主義分子,他們是—批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文藝界、出版界(簡稱“小五界”)的領導權已經不在無產階級手裡了;在黨、政府、軍隊裡,也有一部分權力被這些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所掌握。如果不搞掉這些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他們就會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為資產階級專政。因此,他下決心,要發動一場自下而上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把被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篡奪的權力奪回來,以保證無產階級江山永不變色。而要整倒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又必須先從“小五界”下手,這就需要搞一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從“小五界”下手搞“文化大革命”,依靠誰?毛澤東經過認真思考之後,把目光落在了青年學生身上。他認為,青年學生最積極,最少保守思想,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正好適合於在以“小五界”為重點的“文化大革命”中當主力、打先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