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社會如何才能變得更加公平一些?

http://www.CRNTT.com   2012-10-30 09:20:43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訊/“今天的中國社會到處彌漫著不公平感。這顯然是非常危險的現象。對普通人來說,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有錢人,他們所擁有的一些都缺少合法性。中外歷史經驗表明,社會公平正義的缺失是革命最強有力驅動力。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執政黨需要把實現基本社會公平正義提高到最高議事日程上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中國社會如何才能變得更加公平一些?”如是說,詳論如下:

  社會不公正、不公平已經變成了中國社會的毒瘤,是所有一切問題的根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建設成就,但社會代價也是極其沉重的。海內外人們已經對中國社會有很多的判斷,例如“斷裂”、“解體”或者“崩潰”。社會已經發展到哪個地步,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估計,但可以確定地說,社會的不公正、不公平已經嚴重威脅到社會賴以生存的秩序。

  那麼,一個基本社會秩序需要怎樣的社會公平或者經濟基礎呢?最基本的就是,一要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二要有基本的經濟公平。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們處於不能溫飽的狀態,那麼社會成員之間就會為了最基本的生存權而互相衝突。但一旦到了溫飽以上的水平,經濟公平就變得非常重要。在傳統中國,法家強調“養民”,而儒家則強調社會公平。法家相信“倉廩實而知廉恥”,就是說必須為社會成員提供一定的經濟利益;沒有這個經濟基礎,就不會有穩定的社會秩序和這個秩序所需要得道德基礎。而儒家則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說,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均,就是經濟公平的缺失。從歷史發展的經驗看,法家和儒家的看法都有偏頗,把兩者結合起來更能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法家強調經濟發展,這是對的。如果沒有經濟發展,社會成員處於極度貧窮狀態,那麼社會就很難成其為社會。大量的經驗證據證明,在極度貧窮下,就不會產生良好的社會秩序,更不用說是良好的社會道德了。但是僅僅有經濟發展也不行。經濟發展要看什麼樣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如果造成了極度的社會不公平,那麼也同樣會出現社會秩序問題。這里,儒家是對的,沒有社會公平的經濟發展,就不能造就一個有序的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中國已經在短短的三十來年時間里從一個貧窮國家上升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也已經並且正在導致無窮的社會不正義、不公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