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2-12-03 09:14:51  


中國改革的難處究竟在哪裡,如何破局,是對當代中國人的挑戰。
  中評社北京12月3日訊/近段時間以來,加快或深化改革已經不僅成了民間和媒體,而且也是一些高層領導的呼籲。當然,改革在官方在民間乃至在不同的人那里其實各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今天的問題與其說要不要改革,不如說是改什麼,怎麼改。

  南方周末發表經濟學家、東南大學教授華生文章表示,中國改革的難處究竟在哪里,如何破局,是對當代中國人的挑戰。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破解複雜系統。故區分領域和問題,聚焦主要矛盾,剖析分歧與共識,從而探尋改革的空間和通道。

  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文章稱,現在經濟領域的爭論,一種是屬於方法和策略上的,這屬於見仁見智,各國都有,永遠存在。一種是實質性的分歧。也有兩類情況,一類主要不是經濟問題,是更基本的問題,只能到相應領域才能真正釐清。二是關於經濟改革本身的取向,原本似乎方向一致,現在變成矛盾的焦點。

  細究下去,原先的一致,是從計劃經濟走出來的市場導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當時很突破很振奮人心的口號。雖然也許人們的心思從開頭就有差異和不同,但在相當一個時期中,這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旗幟。

  今天,各種產品的價格基本市場化了,剩下少量的能源公用事業的價格要繼續改革也沒有分歧,只是如何平衡通貨膨脹的壓力,平衡城鎮居民對這類產品和服務價格調整的抵制,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要不要或敢不敢改革的問題。

  甚至,生產要素的價格市場化,金融市場進一步自由化,在方向上也沒有大的分歧,只是如何兼顧國內經濟和國際市場的風雲變幻,如何權衡搞活金融與防範風險的關係,從而審時度勢,精准決策的問題。

  現在爭論最多的,浮在表面的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和邊界問題,分歧的實質則是市場的產權基礎,其中主要是城市的國企問題和農村的土地問題。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和邊界是全球性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的入門教科書都會說明,現代經濟是政府與市場的混合經濟。這在統計意義上也是正確的:現代西方國家由政府支配的收入大體占一個國家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政府的份額和作用是大一些還是小一些,各國均不相同,各有利弊優劣,難以分出高下。

  如北歐國家政府份額很大,但政府為人民做的事也多,收支平衡,情況尚好。美國政府的份額小些,但以小博大入不敷出,財政赤字驚人,麻煩不小。正因如此,在現代西方國家乃至主要新興經濟體國家,極端國家主義或極端市場主義都沒什麼市場。真正的挑戰,是選擇適合自己國情和經濟發展階段的政府與市場的恰當混合。

  中國的情況有相當的特殊性。我們從政府包攬一切的計劃經濟走來,市場取向的改革在初期備受阻撓和歷盡艱辛,政府權力過大和過於集中的問題至今也並未真正解決。

  因此一段時間以來,市場化已成為方向和正確的代名詞。市場的極度推崇者,幹脆將市場的邏輯理想化地歸納為通過使別人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反之則稱為強盜的邏輯;由於政府都是通過強制的徵稅權生存,又是通過強制力去實現自己的意志,奉行的顯然不是市場的邏輯。

  顯而易見,這是非白即黑的兩極化推斷。這樣我們就在政府權力還沒得到有效約束前,又要回答“市場是否就是替代方案”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