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春晚回眸: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誕生始末

http://www.CRNTT.com   2013-02-11 08:51:59  


1983年春晚動畫片頭
 
  而這一次,導演的任務落在了黃一鶴的身上。

“就現場直播!”

  黃一鶴有一個習慣,遇到重大決定或者激動時就坐不住,得到處走動走動。因為在“五七”幹校落下了腰病,所以他遛彎兒的時候總是手叉著腰。從台長辦公室出來的黃一鶴就在院子里遛起彎兒來。

  作為央視的第一批導演,黃一鶴曾經參與過多次的迎春晚會,其中,1962年王扶林、謝添指導的“笑的晚會”逗得觀眾哄堂大笑的場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於“文革”開始後,階級鬥爭成為了首要任務,為笑而笑也不行,無害多了便是有害,所有的宣傳都必須服從政治的嚴肅性,文藝節目主要是八台“樣板戲”和電影“老三戰”,重複單調地占據了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娛樂休閑時間。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解放思想的口號在各行各業得到了積極響應,憋屈了十幾年的文藝界開始有了一絲鬆動,一些新題材的電影和歌曲開始悄然興起,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但在宣傳領域仍然到處是禁區,1978年之後連續幾屆迎春晚會都沒有擺脫政治說教為主的特色,大部分表演內容陳舊,沒有吸引力,觀眾普遍反映缺乏氣氛,效果不佳。怎麼樣才能讓人耳目一新?黃一鶴感到很頭疼。

  需要擴充思路,重新定位。他趕緊找了助手郭璐璐,並聯繫了同在歌舞組的導演鄧在軍和時任中央警衛一師文化科長的老熟人楊勇,約著一起開會商量。如今已年逾六旬的楊勇仍然清楚地記得,四人碰頭會是在11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六下午在黃一鶴辦公室召開的。

  “老黃首先傳達了台領導的意思,大概就是今年繼續辦迎春晚會,要有新意,能夠吸引觀眾。”楊勇回憶道,幾個人出了不少點子,其中就提到了要請觀眾參與晚會活動,進行電話點播和有獎猜謎。但如果要點播,就必須讓晚會現場直播。
 
  對於直播,黃一鶴和鄧在軍並不陌生,要知道,電視錄像技術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才產生,七十年代中期傳入中國。央視自1958年開播,“文革”之前所有的節目都是直播方式。由於“文革”期間直播節目曾發生意外,一度遭到批判,導致央視停播。複播以後,為了保證節目質量,很多節目包括《新聞聯播》採用的都是錄像播出,1982年之前的晚會也是如此。對於央視的導演們來說,直播的功夫已經有點生疏。

  能否直播,這個決定非同小可,黃一鶴必須請示上級。

  他連夜就找台長王楓匯報。王楓正在主持會議,黃一鶴闖進來使得會議不得不暫停。黃一鶴把大夥兒的想法一說,沒想到王楓聽了很高興,答應馬上召集技術部門開會研究。

  第二天一早,王楓通知黃一鶴:“就現場直播!”

  20多年後,當記者就這段經歷採訪王楓時,獲得的解釋出乎意料,“因為沒有錢做錄像啊!當時錄像機技術剛起步,一個磁頭就要3萬美元,要保障日常節目的錄像播出,實在是沒有錢弄晚會了。”

  除了缺少經費之外,擔任台長之前一直在北京市電視技術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的王楓也有自己的考慮。在他眼里,1983年的晚會採用直播方式已經具備物質基礎。

  1962年,全國電視機數量不到1萬台,央視的節目只能在北京地區收看。1971年,郵電部的微波中繼幹線初步建成後,央視的節目通過微波線路陸續傳送到附近的省市。1976年7月1日,根據全國省級電視台共同協商的意見,央視第一次試播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向全國10多個省、直轄市電視台傳送信號。

  與此同時,電視機也迅速普及,1979年全國電視機擁有量達到485萬台,1982年達到2761萬台,每年都以幾百萬的數字增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