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春晚回眸: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誕生始末

http://www.CRNTT.com   2013-02-11 08:51:59  


 
  60多人撐起83春晚 

  1983年央視“春晚”的直播如同一枚石子猛然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蕩起無數漣漪,在當時沉悶的文化界迅速引起巨大的爭議。一台完全以歡歌笑語為核心的晚會,顛覆了絕大部分人們已經習慣了多年的晚會概念。一時之間,質疑、批判四起,但更多的是全國觀眾的喜愛和支持。 

  從大年初一開始,廣播大院的收發室就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慰問信件,有讚揚的,也有批評的,每隔幾天都是一麻袋送到黃一鶴辦公室,最後不得不單獨給“春晚”信件設立一個收發室。 

  “數量多得成千上萬,到現在也不知道最終的統計數字,絕大部分都是表揚晚會辦得好。”黃一鶴說。直到今天,黃一鶴仍然收藏著幾百封當年觀眾的來信。儘管當時沒有收視率統計,但不管黃一鶴走到哪,人們談論的話題都是“春晚”,聊得最多的就是《鄉戀》和《吃雞》。 

  和現在“春晚”的財大氣粗相比,1983年“春晚”的各項數據讓人頗感意外。整個演播廳不到600平方米,晚會的工作人員和表演嘉賓一共60多人,現場觀眾不到200人。 

  對於1983年“春晚”的總費用,王楓和黃一鶴都表示不太記得,因為沒有服裝採購費,演員、主持人都是穿著自己平時的衣服,女嘉賓大多數是毛衣配西裝褲或者連衣裙。劉曉慶身著紅衫黑裙成為了當晚最亮眼的明星。據她回憶,1983年“春晚”播出不久,她在大街上就看到很多女孩穿著類似的衣裙,還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曉慶衫。男主持人和男嘉賓大多穿著中山裝或者西裝,都沒打領帶,個別人還穿著卡其布的工裝,帶著濃重的時代氣息。同時,場地布景都是現成的,也沒有花錢做焰火。 

  黃一鶴惟一記得的一筆開銷是購買有獎猜謎環節的獎品:藍色筆記本,每個五角錢,買了1000本,是從上海訂購的。“500元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最後是打報告給副台長阮若琳才定下來的。”黃一鶴說。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春晚”開始使用面積達到1800平方米的央視1號演播廳,演職人員人數也年年攀升,2008年“春晚”突破兩千人,現場觀眾也將近千人,每年公布的收視率也是屢創新高。 

  儘管現在“春晚”的總導演們都一再表示每年“春晚”的花費並非媒體熱炒的那麼高。但一直有消息表示,明星們都有根據各自“身價”制定的出場費,上千人的伴舞演員的服裝全部是定做,還有現場華麗的舞台布景、燈光、焰火等開支。甚至近幾年的“春晚”主持人整場換四五套服裝,每套都是動輒花費數萬至幾十萬元去國外量身定做。 

  “耗費肯定是不小的。”一位總導演告訴記者。 

  “春晚”窘境 

  1983年“春晚”大獲成功之後,1984年“春晚”出現了第一批港台明星:張明敏、奚秀蘭、黃阿原、陳思思,還湧現了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條》,馬季的相聲《宇宙牌香煙》,李穀一的《難忘今宵》等眾多優秀作品,直到現在仍被業界公認為不可超越的巔峰。 

  從此以後,電視文藝界開始了大膽的創新,“春晚”成為了業內的改革先鋒,小品這種新穎的文藝形式伴隨著“春晚”正式登上舞台,大批港台歌星也借著“春晚”的東風登陸內地。上世紀80年代的“春晚”讓一大批新面孔一夜之間成為明星,紅透大江南北,也讓億萬觀眾在除夕之夜帶著期待和驚喜,牢牢地守候在電視機旁。 

  1993年,“春晚”首次引入競爭機制,央視向各部門公開招聘“春晚”總導演,從此確立了“春晚”總導演招標制。張子揚走馬上任,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94年“春晚”開始採用部分演員現場真唱,不再對口型。1996年“春晚”首次實現北京、西安、上海三地同播。 

  盛世唱繁華,伴隨著國家一天天富裕與強盛,大眾文化也由貧乏走向豐富,“春晚”的走紅就成了一種必然。 

  然而,隨著種類繁多、花樣百出的各類文化綜藝節目和娛樂方式如雨後春笋般湧現,不斷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視野,觀眾們眼界開闊了,除夕夜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元化,“春晚”走向觀眾流失的窘境,這也是一種必然。但無論如何,已經舉辦了26年的“春晚”必將成為一個無法磨滅的符號,永久地保留在中國人過年的記憶中,記錄在改革開放的好日子里。(劉 可)

  題: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誕生始末 

  來源:北京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