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以屌絲之名:2012年的大眾文化想象

http://www.CRNTT.com   2013-02-17 11:58:10  


 
  從人民到人:重寫民族記憶

  在屌絲“逆襲”或無法“逆襲”的焦慮之外,今年還有兩部講述中國現代歷史的史詩巨片,一部是第六代導演王全安的大製作《白鹿原》,一部是馮小剛醞釀20年之久的民國災難片 《一九四二》,兩部電影都改編自1990年代初期的經典文學作品。這兩部電影在延續原小說解構“宏大歷史”的基礎上嘗試重塑新的民族/國家的記憶。

  首先,兩部影片的敘述主體變成了鄉土中國。電影《白鹿原》是鄉紳白嘉軒及一望無垠的麥田,而《一九四二》同樣選擇了財主老東家及被土墻圍起來的河南農村作為中國的主體。與1980年代新啟蒙話語中把愚弱或充滿原始生命力作為鄉土空間不同(典型例子如電影《黃土地》、《紅高粱》),這兩部電影通過作為受難者/幸存者/父親的白嘉軒、老東家來重建一種連續的歷史敘述。白嘉軒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外來者/入侵者,擁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和應對策略,深諳“從窮人變成財主”的老東家也明白“走下去,活下去”的人性道理,他們不再是封建、愚昧、專制的代表,而是中華民族文化延續的主體。

  其次,這兩部電影尤其是《一九四二》重塑了“民族記憶”。如果考慮到近兩年的主流大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可以看出一種新的“民國”想象出現了,在這些故事裡有著相對固定的“角色”:受難的中國人、抵抗的國軍將士、訓練有素的日本士兵和作為見證人/拯救者的西方傳教士/記者。《一九四二》片頭借蔣介石的元旦講話把中國抗戰升級為二戰組成部分的“世界戰爭”,而蔣介石訪問緬甸也帶出中國與盟軍合作派出遠征軍赴緬作戰的事實,這與其說還原了歷史“真相”,不如說重塑了新的“國家記憶”。

  作者:張慧瑜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