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老而不朽”周有光

http://www.CRNTT.com   2013-04-17 18:51:02  


 
  後來,上面讓他當了全國政協委員。再後來,他主動從政協教育組副組長的名位上退出。等環境寬鬆下來後,他又通過著書立說、接受訪談、發表公開講話等渠道,在學理層次上把他該說的話都說了出來。因而他的雜文、小品文,看似平實委婉,卻總透著一股磨礪批判的鋒芒。

  周有光一生有20年光景生活在厄運之中。一是抗戰時間,他全家搬遷四川,8年中他顛沛流離,為了躲避轟炸和謀生,前後轉了17個住處,女兒因缺醫少藥活到4歲就夭折了,兒子被流彈擊中,肚子上被打穿5個孔,他自己在一次轟炸中被震到溝旁,看到周圍的人都死了。好端端的一個中產家庭,就在戰亂中落到貧窮、挨餓的地步。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上海,身無長物,只能重新開始。但他並不沮喪,依然像戰前那樣積極工作,關心社會。

  二是“文革”又一次讓他受盡折磨。他家五口人分居在寧夏、湖北和北京。“文革”前他要負擔母親、妻子和兒子的生活費、醫療費和學費,幾乎要靠借貸過日子。入不敷出的他,竟欠下了4000多元的債。“文革”開始,他每月只收到30元生活費。而1940年代中期,他在紐約生活時每月的薪金高達500美元,如按現在的標準算,月薪髙達人民帀10多萬。他告訴我,解放初期他的工資收入可及美國教授的一半,改革開放之後收入就只有香港保姆的一半左右,對此他並不太在意,只要能幹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了。“文革”結束,全家人集齊了,但原來那點算不上富裕的“家產”已經蕩然無存,不僅書籍丟失,連書稿、筆記、照片統統被毀。但他毫不氣餒,從幹校返京後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周有光語言文字學的大部分學術成果,也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取得的。

  當然,中國有許多家庭都遭受過日寇侵略和“文革”之苦,但像周有光那樣家庭生活大起大落,起承轉合,陰晴風雨之後還能飽滿地投入工作,重新創業、轉換社會角色和職業定位的老人並不多。他是個樂天派,一位記者問他:中國實現社會轉型可能會在30年之後,長不長?他回答說:30年不算長,中國有5000年歷史。一些朋友針對眼前存在的種種消極因素向他討教時,他總是笑眯眯地說:不要急,慢慢來,社會的發展像老太太扭秧歌那樣,走三步退一步,你只看她退了一步,實際是她馬上又會朝前走幾步,不會原地踏步不動的。因為他比一般人看得遠,所以有定力,自然就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樂觀情緒。

  2002年周有光夫人張允和去世,享年93歲。比他小3歲的張允和,自稱 “家庭婦女”,“一輩子是丫鬟命”,實際上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大學的新女性,並當選為女學生會會長。她不但有才華,而且性格開朗。周有光戲稱她“快嘴李翠蓮”。他倆戀愛了8年才正式結婚。張允和的曾祖父當過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1921年張允和的父親在蘇州開辦樂益女子中學,依然是大戶人家。周有光的祖上雖然也是官宦出身,可民國時期開始敗落。但張家十分開通,聽憑兒女婚姻自由。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4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張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都找到了佳婿。四姐妹中以老三的夫婿沈從文最有名氣,但也一生坎坷。張允和解放初在光華附中任中國史教員,後因業務精湛奉調上北京編纂教科書。不料在三五反運動中張允和挨整受氣,周有光索性讓她回家過“家庭婦女”的生活。幸好如此,否則像張允和那樣的家世和她的性格,在往後的50多場“政治運動”中可能性命難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